650億美元還不夠?川普關稅大棒之下台積電將持續擴大對美投資
根據台媒《工商時報》報道,在美國川普政府威脅對台灣生產的晶片加徵關稅的影響下,台積電計劃進一步擴大對美國的投資,並為2nm工藝在美國量產做準備。英國《金融時報》最新的報導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並引述熟悉台積電的人士的消息稱,台積電可能還將決定在美國建立先進封裝產能。

報道稱,在川普政府上台後,台積電現在特別專注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運營,該公司正加速開發相關過程以滿足預期。而且,鑑於川普政府計劃對台灣生產的晶片加徵關稅,台積電可能會更加依賴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來服務本國本土的客戶需求。
目前尚不清楚計劃增加多少投資,以及計劃繼續擴大幾座新的工廠。
從120億美元到650億美元
台積電是在2020年5月宣佈於亞利桑那州的第一筆投資,當時的計畫投資金額也才120億美元左右。隨後在拜登政府的影響下,台積電於2023年又宣佈在美國建造第二座晶圓廠,將整體的對美國投資規模提升到400億美元。
2024年4月,為拿到《晶片與科學法案》的補貼,台積電又宣布將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造兩座晶圓廠計劃的基礎上,再建造第三座晶圓廠,使得總體投資金額從原來的400億美元提升到650億美元,並創造超過25000個建築和製造業就業機會,以及數千個建築和製造就業機會。有助於實現美國到2030 年生產20% 全球最先進邏輯晶片的目標。
根據計劃,這三座晶圓廠將包括一期的4nm晶圓廠,目前已經開始量產;二期的3nm晶圓廠,原定於2026年開始量產,推遲到了2028年。兩座晶圓廠完工後,合計將年產超過60萬片晶圓,換算至終端產品市值預估超過400億美元。新增的三期晶圓廠將生產2nm或更先進的製程技術,預計在21世紀20年代底(2029~2030年)間量產。
對此,美國拜登政府也與台積電簽訂協議,將依據《晶片與科學法案》向台積電提供高達66億美元的補貼資金和5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用以支持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設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施,進而促進關鍵晶片在美國本土的生產。
今年1月,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在接受美國媒體CNBC採訪時確認,台積電已於2024年第四季度獲得了美國政府首期15億美元的補貼款,並認為新上台的美國特朗普政府將繼續為台積電在美投資計劃提供已經敲定的補貼資金。
川普或將停止晶片法案補貼,並擬祭出關稅大棒
在正式就任美國新一屆總統之前,川普就曾公開批評以聯邦補貼大力扶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做法,並稱“晶片法案”“太糟糕了”,他希望用提高關稅來取代它。
隨後,在今年1月下旬的美國共和黨籍國會議員的一場會議上,正式就任美國總的統特朗普在會議致詞中宣布,他打算對輸入美國的鋼、鋁、銅及電腦芯片、半導體、藥品等貨物全面加徵關稅,同時表示芯片製造業都跑去了台灣,他希望這些產業回到美國。
川普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外國生產的電腦晶片徵收關稅……將這些必需品的生產歸還給美國」。
「他們離開這裡,去了台灣,順帶一提,台灣約佔全球晶片生意的98%……我們希望他們回來,我們不想像(前總統)拜登實施的荒唐計劃(晶片法案)那樣,補助他們數十億美元。」川普說。
川普表示:「他們不需要錢,需要的是激勵。而激勵的方式就是他們不想繳25%、50%甚至100%的關稅。他們用自己的錢建廠,我們不必給他們錢,即使給他們錢,都不知道(他們)會拿去做什麼。」如果想停止繳納高額關稅,就必須在美國本土建廠。
川普先前也曾暗示,控制著全球一半以上客製化晶片市場的台積電從美國「偷走」了這項業務(晶片製造),並指責台灣政府依賴美國的安全支援而不支付任何費用。
川普提名的商務部長候選人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觀點也讓台灣和台積電感到不安。
在今年1月的提名聽證會上,盧特尼克表示,台積電「利用」美國壟斷了晶片製造。 「我們太依賴台灣了,」他說。 「我們需要有. . .那個產品」。
這些表態動搖了台灣當局安全感的核心。人們普遍認為,台積電在尖端晶片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確保了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和獲得支持的資本。
台灣省經濟部長郭智輝(Kuo Jyh-huei)於當地時間上週六表示,由他的副手江文若率領的代表團將「嘗試向我們的美國朋友更徹底地解釋事情」。
郭智輝說,這包括專門設計晶片的美國客戶獲得的利潤份額比製造商(台積電)大得多,而且在運營時沒有因對製造廠的巨額資本投資而產生的風險。
當地時間本週二,江文若已抵達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本週三也適逢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成立37年來首次在美國召開董事會。他們的目的可能有些相似:希望盡量減少美國總統川普計畫對台灣加徵關稅所帶來的威脅。
對台灣製造的晶片加關稅並不容易
雖然川普希望透過對台灣製造的晶片加徵關稅來迫使台積電等台系晶片製造商加大在美國的投資,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
總部位於亞洲的私人投資公司TriOrient副總裁丹·尼斯特德(Dan Nystedt)說,儘管去年台積電70%的收入來自北美,但“很少有芯片直接流向美國”,“大多數(芯片)將被運往中國、印度等地,放在智能手機和服務器產品當中,然後運往美國。”
分析師表示,由於美國關稅通常適用於成品而不是零件,因此美國海關要針對台積電為美國客戶製造的絕大多數晶片加徵關稅將是「棘手的」。
某晶片設計公司高層表示,尚不清楚川普政府計畫對台徵收關稅的細節,但是台積電基本上沒有直接對美國出口晶圓,下游封裝測試、系統組裝等出口廠商的工廠也不一定都在台灣。雖然不清楚台積電的應對之策,但是該晶片設計公司並沒有打算馬上採取行動,若受徵稅衝擊也可能有方法避開。
科技業專家表示,美國政府可以利用關稅脅迫台積電將其大部分業務轉移到美國的想法是虛幻的,並且基於對晶片產業的無知。
「關稅」威脅之下,台積電也不得不妥協
川普最新公佈關稅政策,已經對台灣的部分製造商產生了影響。
今年2月2日,川普宣布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雖然之後又宣布延後到3月1日實施。但是,已經迫使富士康(Foxconn)和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等台灣電子代工集團考慮將他們位於墨西哥的生產全球大部分伺服器的生產線轉移出去。
當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對從中國進口的各種技術徵收關稅時,伺服器製造商將其相當一部分組裝業務轉移到了墨西哥。 「根據最終的關稅水平,我們可能會將部分關稅轉移到美國或其他地方,」一家台灣合約電子產品製造商的一名高管說。
雖然川普計劃針對台灣製造的晶片加徵關稅的政策尚未正式宣布,但是卻對台積電等台灣晶片行業的公司帶來了恐慌。
台灣領先的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MediaTek)執行長蔡力行(Rick Tsai)上週告訴投資者,該公司正在模擬美國關稅的影響,但其影響「非常不可預測」。
台積電的管理階層也面臨一系列的難題:
一方面,該公司希望說服川普履行拜登政府的補貼協議,這是使其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計畫可行的必要條件。根據先前的公開資訊顯示,台積電美國晶圓廠的製造成本將會比台灣高出約60%。如果沒有晶片法案補貼作為支持,那麼其美國晶圓廠的營運成本無疑將會進一步上升。
另一方面,台積電高層認為,將過多的更多的生產轉移到美國,會破壞其商業模式,也會受到台灣當局的限制。
「台積電需要應對台灣當地政府的敏感神經,就像應對美國政府和美國公司的敏感程度一樣,」一位接近台積電的人士說。
去年11月上旬,郭智輝在台北舉行的立法機構經濟委員會會議上曾公開表示,台灣的科技保護規則使得台積電目前無法在海外生產2nm晶片,因此該公司必須將其最前沿的技術留在台灣。雖然,之後有官方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鬆口稱,台積電2nm在2025年量產之後,可以討論赴海外生產,但是對於台積電最前沿技術留在台灣的要求未變。
一個關鍵的癥結是台積電位於台灣的全球研發中心。長期以來,台積電一直能夠在保持高產量或無缺陷晶片生產比例的同時,快速擴大每一代新一代加工技術的生產規模,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派遣研究工程師到晶圓廠調整設備的做法。但台積電管理階層相信,無論是將研發轉移到美國,或是在美國建立一個平行的研發組織,都是難以做到的。
一些分析師表示,台積電可能會加快向其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引入先進技術的時間表,並可能承諾進一步增加投資作為妥協。
目前,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已經開始量產4nm晶片,比其目前在台灣量產的最先進的3nm製程落後一代多。而後續原本計劃在2028年量產的3nm可能會升級為2nm,這也符合台積電在台灣量產2nm之後才被允許赴海外建廠的要求。到2030年,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三座晶圓廠才會量產,預計屆時可能會產生A16(1.6nm)製程。
熟悉台積電的人士也表示,台積電董事會也可能決定在美國建立先進封測產能,這是對台積電繼續在台灣保留其最先進晶片製造能力至關重要的製造階段。
要知道目前台積電在美國並沒有先進封測廠,其亞利桑那州首座晶圓廠量產的4nm晶片還需要轉運至台灣進行封裝。直到台積電美國合作夥伴安靠(Amkor Technology)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先進封裝測試廠完工。
顯然,如果台積電進一步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將更先進的製程工藝更快的帶到美國,並建先進封測廠補全製造流程,這或將有助於川普政府推遲或降低針對台灣製造的晶片的關稅。
台媒《聯合報》也報道稱,多數專家認為川普喊出對晶片課稅應是雷聲大雨點小,其真正目的是要逼迫台積電增加在美國生產晶片比重,而且是越先進越好。照此趨勢,台積電2nm以下先進製程赴美生產,幾乎已是擋不住的趨勢,甚至連台郭智輝都暗示2nm製程遲早得赴美。
觀察家認為,台積電的美國客戶也將不得不幫助台積電說服川普政府,這些措施足以證明延後關稅是合理的。因為蘋果、英偉達、AMD等美國晶片設計廠商對於台積電更為依賴,提高關稅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可能最終還是會由他們來承擔,即便他們也可以轉嫁給下游客戶,但這無疑將會影響最終的銷量。
另外,從晶片製造商角度來看,到美國建廠成本很高,封裝測試和系統組裝廠商若到美國設廠,不僅犧牲毛利,還可能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但是,台積電在晶片製造這塊的龍頭地位無法取代,毛利相對也比較高,確實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在美國的製造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