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捲土重來:太平洋降溫全球天氣動盪不安
拉尼娜現象捲土重來,使太平洋降溫,擾亂了全球天氣。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證實,拉尼娜現像很弱,可能持續時間很短,不會抵消全球氣溫的上升。 預計會出現風暴、乾旱和氣候模式的變化。

拉尼娜現象期待已久的回歸,使太平洋降溫,攪動全球天氣模式。這種自然氣候現像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週期的一部分,它加強了信風,帶來了深冷的海水,改變了全球的氣溫和降雨量。 雖然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2025 年初就確認了拉尼娜現象的存在,但這次拉尼娜現像比以往弱,可能不會持續很久。
經過七個月的期待,拉尼娜–厄爾尼諾現象的冷對應物–終於在2024 年12 月初出現在東太平洋。 不過,這可能是短暫的。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稱,太平洋可能會在2025 年春季恢復到中性狀態。
拉尼娜現像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週期的一部分,當強於往常的東信風將較冷的深層海水吹向熱帶太平洋東部海面時,拉尼娜現象就會發生。 這個過程會冷卻赤道附近的大片海洋。 當這些加強的風把溫暖的表層海水向西推向亞洲和澳洲時,大氣層會做出反應,改變濕度水平,改變全球天氣模式。
在2025 年1 月9 日發布的報告中,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氣候預報中心確認拉尼娜現像已經出現。 他們測得熱帶太平洋從西經170 度到120 度的海面溫度比平均溫度低0.7 度(1.3 度華氏度),該區域被稱為尼諾3.4 區域。
拉尼娜現像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也很明顯,表現為水位低於平均。 這是因為較冷的海水收縮,降低了海平面。 (上圖描述的是 2025 年1 月13 日在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觀測到的海面高度異常。藍色表示海平面低於平均水平,紅色表示海平面高於正常水平。正常海平面狀態顯示為白色。

邁克爾-弗雷里奇哨兵-6 號衛星示意圖。 來源:NASA/JPL-Caltech
地圖的數據由Sentinel-6 Michael Freilich衛星獲取,並由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PL )的科學家處理。 請注意,與季節週期和長期趨勢有關的訊號已被刪除,以突出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其他短期自然現像有關的海平面異常。
JPL的海洋學家兼哨兵-6 Michael Freilich計畫科學家喬希-威利斯(Josh Willis)說:”雖然拉尼娜現像已經出現,但並不是特別強烈。”
威利斯指出,在2010-2011年特別強烈的拉尼娜現象期間,2011年1月熱帶太平洋的氣溫比平均水平低約1.6攝氏度(2.9華氏度),而2025年1月的氣溫僅比平均水平低0.7攝氏度(1.3華氏度)。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預測,這次拉尼娜現象將保持弱,不太可能達到比平均低-1°C–閾值,在這個閾值上,拉尼娜現像被認為具有中等強度。 中性條件預計將在3 月至5 月的氣象春季恢復。
全球天氣將受到干擾
拉尼娜現象與大氣和海洋的耦合改變了全球大氣環流,並可能導致中緯度噴流路徑的變化,使一些地區降雨量增加,其他地區出現乾旱。 在西太平洋,印尼和澳洲的降雨量會增加。 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雲層和降雨會變得更加零星,這可能導致巴西、阿根廷和南美洲其他地區出現乾燥天氣,而中美洲則會變得更加潮濕。 在北美洲,西北太平洋地區通常會出現更涼爽和暴風雨天氣,而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天氣通常會變得更溫暖和乾燥。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是全球氣溫逐年變化的自然來源。 由於太平洋的大片水域都很冷,拉尼娜現象往往會抑制全球平均表面溫度。 但是,即使太平洋的冷水也不能完全抵消長期變暖的趨勢;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些年份恰好與拉尼娜現象同時出現,例如2010年和2020年。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地球觀測站圖片,作者Lauren Dauphin,使用由European Space Agency 處理並由Josh Willis 和Kevin Marlis/NASA/JPL-Caltech 修改過的哥白尼哨兵資料(2025 年)。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