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銀:2025年或迎來“斯普特尼克時刻”
週四,中國市場「最強多頭」、德銀分析師Peter Milliken領銜撰寫的《中國股票策略》研究報告出爐,Milliken一直看好中國股市,自2021年市場下跌以來,他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會強調一次「反轉交易」。

這份最新研報以「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為核心概念,認為中國的技術創新已在全球引發「認知躍遷」。 2024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成功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並推出全球首款第六代戰鬥機和低成本AI系統DeepSeek。美國矽谷投資人Marc Andreessen甚至將DeepSeek的發布稱為“AI 的斯普特尼克時刻”,象徵著中國科技崛起已不可忽視。 (蘇聯在1957年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斯普特尼克時刻」因此成為全球競爭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的象徵)
該報告指出,2025年將是全球投資者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的一年。隨著中國企業在多個製造和服務行業取得領先地位,市場有望重新估值“中國折價”,並推動中國和香港股市進入長期牛市。
報告表示,中國企業在多個產業已實現從「低成本製造」到「高附加價值創新」的升級。從紡織、鋼鐵到電子產品,再到近年來快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車(EV)、核能、高速鐵路、人工智慧(AI),中國企業展現出強大的全球競爭力。
報告強調,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製造業,也逐步向高附加價值服務業擴展。 2024年,中國商品出口量是美國的兩倍,佔全球製造業附加價值的30%。在服務領域,中國的市佔率也在快速成長,尤其是在金融、軟體、人工智慧等領域。
德银认为,目前全球投资者仍严重低配中国资产,就像当年低估传统能源行业一样,但市场将逐步意识到这一错误。尽管有经济放缓的担忧,中国经济增速仍是多数发达市场的两倍以上。考虑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其股市市值占全球市场的比例有望显著提升。
報告提到,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估值仍處於歷史低點。與美股納斯達克相比,滬深300指數雖然擁有眾多全球領先企業,其市淨率(P/B)僅為納指的四分之一,且市盈率(P/E)仍處於歷史底部。同時,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普遍較A股便宜40%左右,進一步提供了價值投資機會。
德銀指出,儘管中國經濟結構仍在調整,政府政策正向有利於資本市場的方向傾斜。中國金融體系未來可能加速自由化,促進資本市場發展,進而進一步提振股市表現。自2024年以來,中國已逐步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削減過剩產能,並加強對消費和科技業的支持。
此外,儘管中國人口成長放緩,其「自動化領先地位」和「一帶一路」策略有效拓展了市場腹地。報告顯示,中國已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佔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並透過「一帶一路」計畫進入中亞、西亞、非洲等新興市場。 2024年,中國對巴西、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出口分別成長23%、19%和18%,對東協(ASEAN)國家的出口成長13%。這些市場的崛起,意味著中國經濟的成長潛力遠不止於國內市場。
德銀預計,中國股市將在2025年迎來長期多頭市場,港股和A股將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聯準會政策不確定性、歐美製造業衰退,以及西方企業競爭力下降的背景下,全球資金可能會重新配置到中國市場。
該行強調,中國經濟與日本80年代的崛起有一定相似性,但其全球化佈局和產業升級的速度遠超日本。未來五年,全球投資人可能需要重新檢視中國的成長邏輯,並提升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權重。報告建議,投資人關注中國的新能源車、半導體、人工智慧、製造業龍頭企業,以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高端服務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