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18A製程被指良品率只有10% 其實算一算就知道了
近日,有韓國媒體報道稱,Intel 18A製程的良品率目前只有區區10%,引發熱議。當然,Intel官方公佈過這項數據,但其實簡單算一算,就能猜出個大概。首先說一句,由於台積電和三星在代工領域的激烈競爭關係,但凡出現台積電的負面消息,大多數都來自韓國媒體,而關於三星代工的大量負面消息,也出自台灣媒體,現在又加上一個Intel,所以…
言歸正傳,良品率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除了看製程本身,還要看生產什麼樣的晶片,手機晶片、AI晶片在同樣製程的良品率顯然那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NVIDIA H100晶片的面積達814平方毫米,已經逼近光罩的極限(858平方毫米),良品率不可能太理想,這也是其價格高昂的原因之一。
其實早在今年9月初,Intel就官方確認,18A的缺陷密度(D0)已經小於0.40,完全可以投入量產,首批產品包括消費級的Panther Lake、數據中心級的Clearwater Forest,都將在2025年推出。
現在三個多月過去了,缺陷密度肯定又進一步降低了,我們還是依照0.40來計算。
具體良品率官方沒有說,畢竟還沒有量產,但從缺陷密度上,我們可以推算一個大概。
這裡需要使用SemiAnalysis的良品率計算工具,支援四種計算模型Murphy、Exponential、Seeds、Poisson,具體就不解釋了,太複雜,咱也不用管。
如果用Intel 18A生產858平方毫米極限尺寸的晶片,經過計算可知,0.40缺陷密度下的良品率,按照最樂觀模型Seeds為22.56%,最差的只有3.23%,而默認Murphy模型則是7.95%。
當然,18A幾乎不可能造出這種晶片。
事實上,即便是台積電,將缺陷密度控制在0.1,這時候的良品率也剛好超過50%。
恰巧,網路上洩漏Panther Lake的核心照片與精確尺寸,其中包含CPU、NPU的運算模組預計就會採用18A工藝,面積為8.004 x 14.288=114.304平方毫米。
計算可知,預設模型的良品率為64.4%,最好能超過69%,即便最差的情況也在50%左右。
如果生產只有53.6平方毫米的GPU模組(大機率這次不包給台積電),良率最高可超過82%,最差也不低於60%。
另外,曾經有報道稱,博通對Intel 18A的良品率也非常失望,但那是更早時候的事兒了,還可能Intel 18A在初期確實比較差,就看能不能快速優化提升,明年滿足感產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