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正加劇海洋中的有毒金屬污染對海洋生物和食品安全帶來風險
海洋正在變暖、酸化和缺氧,這些都是氣候變遷帶來的有據可查的後果。 然而,人們對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海洋環境中的污染物卻較少關注。一項新的研究調查了微量元素與氣候變遷的相互作用。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氣候事件正在釋放更多污染物
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GEOMAR Helmholtz Centre for Ocean Research Kiel)的海洋化學家麗貝卡-齊通(Rebecca Zitoun)博士和她的克羅埃西亞同事、薩格勒布魯德爾-博什科維奇研究所(Ruđer Bošković Institute)的薩沙-馬爾基內克(Saša Marcinek)博士是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共同研究了人為和自然污染來源。
鉛、汞和鎘等金屬不僅透過工業或化石燃料燃燒等人類活動進入海洋。 由於氣候變化,自然來源也在改變:海平面上升、河流氾濫或乾燥、海冰和冰川融化–所有這些過程都會調動和增加污染物流。
該研究總結了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的科學面向聯合專家小組(GESAMP)工作小組的研究成果,重點是海洋中的金屬污染物。 該工作小組由位於摩納哥的摩納哥地球科學研究院(GEOMAR)海洋礦物資源教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海洋環境研究實驗室前主任西爾維亞-桑德(Sylvia Sander)博士發起。 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AWI)的Christoph Völker 也參與了這項工作。
桑德博士解釋說:”我們的工作小組主要研究氣候變遷和溫室氣體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這些影響的一個例子是北極水域中汞含量的上升:冰川融化、永久凍土解凍和海岸侵蝕正在從大自然釋放出更多的汞。
有毒金屬的人為來源
“與工業化前的水平相比,人類活動使鉛等有毒金屬的全球流量增加了十倍,汞增加了三到七倍,」桑德爾教授舉了另一個例子。沿海水域越來越多地檢測到銀等有毒元素,這源於煤炭燃燒以及抗菌產品中銀奈米粒子的使用日益增加。 此外,航運和塑膠的使用也助長了重金屬的擴散。 塑膠會與水中的銅、鋅和鉛等金屬結合。 這些結合在一起的污染物也會進入食物鏈。
未來,由於對海洋的開發力道不斷加大,人類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對氣候變遷很敏感
氣候變化,如海水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和氧氣耗盡,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微量元素。
水溫升高會增加海洋生物對汞等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 這是因為溫度升高會促進新陳代謝,降低氧氣溶解度,增加鰓的通氣量,導致更多金屬進入生物體並在其體內累積。
隨著海洋吸收了人類釋放的大部分二氧化碳(CO2 ),海洋變得更加酸性–pH 值下降。 這增加了銅、鋅或鐵等金屬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率。 銅的影響尤其明顯,濃度越高,銅對許多海洋生物的毒性越大。
此外,氧氣的日益枯竭,特別是在沿海地區和海底,增強了微量元素的毒性作用。 這對直接生活在海床或海床上的生物,如貽貝、螃蟹和其他甲殼類動物造成了壓力。
雙重負擔: 污染物和氣候變遷
人類活動透過兩種方式影響沿海地區的污染物數量:直接透過向環境排放污染物, 以及間接透過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對自然污染源的影響。
不過,研究也顯示,關於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海洋污染物的數據仍然不足。 工作小組呼籲加強對新的和研究不足的污染物的研究。 此外,還應開發更好的模型,並調整立法,以加強對海洋污染物影響的控制。
Rebecca Zitoun 博士說:”為了更好地了解污染物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我們需要填補有關污染物與氣候變遷之間相互作用的知識空白,並製定標準化方法,提供全球可比較數據。 這是加強海洋保護和為脆弱沿海地區制定永續解決方案的關鍵一步。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