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幫助機器人在不用電的情況下理解指令
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瞭如何在不使用任何電力,甚至不透過電池的情況下向機器人發出複雜指令的方法。 關鍵在於一種新型的緊湊電路,它利用流體壓力而不是電流向機器人設備傳輸指令。

這種電路的工作原理是模仿人體某些部位的運作方式。 工程師們能夠利用它,透過流經這些特殊電路的液體壓力的變化來編碼一系列指令。 這些電路本身的作用就像普通電子設備中的電晶體,只不過它們使用的是液壓而不是電力作為輸入訊號。
安裝了這些有趣的電路後,機器人仍然可以完成一些複雜的動作,正如下面的示範影片所示。
據研究人員稱,這一驚人的”世界首創”成果可以釋放出大量通常為機器人電子”大腦”預留的空間,有可能讓未來的機器人裝入更先進的人工智能軟體,幫助它們更好地理解社交暗示,變得更加靈巧,並以更高的自主性進行操作。
也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項研究可以使機器人設計直接將更多的運算負載卸載到硬體上。 領導這項研究的國王學院高級講師安東尼奧-福爾特(Antonio Forte)博士認為,從技術上講,大腦並不需要告訴你的心臟要跳動。 同樣,機器人的主控單元也不需要在基本的常規任務上浪費處理能力。
由於基於壓力的電路完全不依賴電力,這種技術還能讓機器人在電子設備會被燒毀的情況下工作–例如在強輻射環境下或在使用大型核磁共振成像儀的醫療設施中。
研究人員也指出,這項技術可能有利於由機器人肌肉等柔性材料製成的”軟機器人”。 他們說,目前採用剛性電子元件來翻譯大腦訊號的方法會對軟體造成壓力,因此希望這些軟性材料能完成複雜的動作。
團隊詳細介紹其突破性流體電路的論文因其”傑出的成果”而被《先進科學》雜誌評為封面特寫。 下一步,他們希望擴大規模,將其整合到更大的機器人中,例如監測發電廠的爬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