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耳機產業表現亮眼出貨量年增達20.8%
近日,IDC發布了最新《中國無線耳機市場月度追蹤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藍牙耳機市場出貨量達到5,540萬台,去年同期出貨量僅4,588萬,年成長達20.8%。
圖源:IDC
對比往年的數據,今年的出貨量數據也算是十分亮眼,2023年同期中國藍牙耳機的出貨量相較於2022年同期仍略微下降0.1%。而在2022年,雖未查到上半年同期數據,但是全年出貨量相較於2021年暴跌18.1%,也為藍牙耳機市場蒙上了一層霧霾。
不過,隨著2024年上半年的強勢表現,藍牙市場今年或許可望重回2021年的水平,開放式耳機等新品類的崛起,成為市場復甦的最主要推力。
藍牙耳機市場回血,TWS正在失去份額
在IDC的報告中,真無線耳機的出貨量上漲到3508萬台,同比增長5.6%,雖然對比去年同期的增長稍有放緩,但是整體保持了5%以上的增長,並且仍然佔據著藍牙耳機出貨量的63.3%。不過對比2023年高達72.4%的銷售佔比,可以看出真無線耳機的市場地位正在逐漸下降。
這部分市場去哪了?基本上全部流向了藍牙耳機市場的新貴——開放式耳機。從數據來看,開放式耳機的銷售量對比2023年同期暴漲303.6%,出貨量達到1184萬台,出貨量佔比提高到21.37%,首次成為藍牙耳機市場中的主流品類。
圖源:亞馬遜
隨著藍牙耳機市場的整體復甦,就連佔比最低的頭戴式藍牙耳機都恢復了正成長。在統計的四個類別中,只有脖戴耳機年比出貨量是下降的。作為最早出現的無線耳機類型,脖戴耳機的市場地位基本上被真無線耳機完全取代。目前市場中也只剩下索尼、JBL等少數老牌大廠仍有產品線更新,其餘音響廠商基本上已經放棄這個市場。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市場的新品類持續減少,脖戴耳機的銷售量仍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後續市佔率可能會比頭戴式藍牙耳機更低。畢竟後者在性能和體驗上仍然是藍牙耳機中獨一檔的存在,並沒有真正的替代品。
但脖戴耳機卻不同,隨著真無線耳機的技術迭代,在續航、降噪效果等方面的表現都已經不弱於脖戴耳機。脖戴耳機因為目前市場競爭小且市場份額不高,技術迭代已經基本停滯,後續也很難再有更多的品牌投入研發資源去大幅度更新產品,可以預見在未來,脖戴耳機有可能會被真無線耳機完全取代。
圖源:索尼
“明日之星”開放式耳機,正“猥瑣發育”
聊回開放式耳機,作為新晉的“明星品類”,開放式耳機目前正處於激烈的市場爭奪階段。老牌廠商如韶音、南卡、JBL在高端市場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也面臨華為、小米、漫步者等主流音響和消費電子廠商的進攻。
其中,華為的FreeClip在千元以上的高階價位受歡迎度很高,已經成為開放式耳機市場中的標誌性產品。從相關網站的數據來看,只有韶音熱銷的旗艦系列在銷售上能夠與FreeClip抗衡。
雖然開放式耳機的均價一直高於真無線耳機,但隨著大量的新品牌湧入,產品均價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QCY、漫步者等音響品牌大量推出200-500元價位的入門級產品,透過細分化的功能與外觀設計覆蓋不同的用戶群。
圖源:京東
目前開放式耳機主要分為三類:耳掛式、耳夾式、骨傳導式。其中耳掛式因為設計簡單,所以已經成為最主流的產品形式。數據顯示此品類的出貨量年增高達1015%,冠絕整個藍牙耳機市場。
至於耳夾式則以華為FreeClip等明星產品為代表,較去年同期成長也高達522%。隨著代工廠的公版方案增加,現在耳夾式也有逐漸低端化的趨勢。只是對比耳掛式的龐大產品數量,耳夾式仍處於發展階段。
骨傳導式的份額則相對“穩定”,因為這類耳機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且是最早的開放式耳機品類,所以基本上還是被韶音等傳統品牌牢牢掌握,出貨量同比增長僅為34%。而且受限於專利技術等問題,該品類的新勢力也是最少的。
目前,主流的消費性電子品牌都在加速佈局開放式耳機。如漫步者、BOSE、聲闊等品牌都已經推出大量開放式新品。此外還有大量新勢力正在湧入,如倍思、創維等品牌,近年來也加大了對音響領域的投入。其中倍思更是憑藉性價比搶佔了大量真無線耳機的市場份額,如今也打算在開放式耳機市場復刻之前的打法。
隨著開放式耳機的市場規模快速擴大,下半年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大人!耳機用戶的需求早變了!
開放式耳機為何突然爆火?背後的原因與使用者習慣的改變其實有直接關係。這裡分享一下高通在2023年發表的《音訊產品使用現況研究報告2023》。該報告對消費者購買耳機的驅動因素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耳機佩戴舒適度」首次超過了價格、音質等因素,成為消費者的首要考慮因素。
圖源:高通
對配戴舒適度的追求,源自於使用者的耳機使用頻率和時間都越來越長。許多人不僅通勤時使用,在工作、運動的時候也會戴上耳機。在北京青年報發起的「每天使用耳機多久」調查中,參與投票的444人裡有163人選擇「超過兩小時」。除去「不常使用耳機」的66人後,常使用耳機的人群中佔比達43%。
圖源:微博
隨著使用時間長度的增加,消費者也越發注重長時間配戴的舒適度和健康問題。傳統的入耳式耳機雖然可以透過設計改善佩戴舒適度,但是其透過深入耳道來隔絕噪音和增強音質表現的本質是改變不了的。而且在長時間配戴時,耳道內的細菌滋生速度會顯著加快。如果不經常清理耳道和耳機,發炎等健康問題的機率也會顯著提升。
但是這些問題在開放式耳機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所有的開放式耳機都採用了非入耳設計,其中耳掛和夾耳式採用的是定向傳音技術,音頻單元不直接與耳道接觸。而骨傳導則更進一步,利用顱骨傳聲的原理來傳遞音頻,甚至不需要經過鼓膜。
雖然不管是入耳式耳機還是開放式耳機,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都是規避聽力危害和健康問題的最佳措施,但是開放式耳機確實能夠在提供更舒適佩戴的同時降低對應的健康風險。
而且,隨著開放式耳機的技術和均價顯著下降,這些主要的購買驅動因素也不再成為消費者選購的阻礙,自然會讓許多原本還在觀望的用戶做出決定,入手自己的第一副開放式耳機。
此外,開放式耳機也更適合戶外運動等場景,可以在確保音樂體驗的同時確保使用者對週邊環境的聲音感知,避免危險的發生。近年來的戶外熱潮,也讓相關的戶外數位產品越發受到使用者的歡迎。
圖源:fitz
正因為開放式耳機與入耳式耳機在功能、使用場景上有著明顯差別,讓許多已經買了真無線入耳式耳機的用戶,其實並不排斥再買一副開放式耳機。
音響市場加速洗牌,國產耳機牢佔C位
作為全球最大的智慧音訊設備生產國家,國產耳機均價的暴跌也影響著全球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中,全球個人智慧音訊設備呈現明顯回暖跡象,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9%。
國產品牌小米以550萬台的出貨量超越三星排名第二,華為則以340萬台位列第四。主流品牌以外的品牌則以3,320萬台的出貨量佔據50%的市場份額,說明在音訊設備上,除蘋果一直佔據著頭部市場外,多數消費者都更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的產品。
品牌效應在音響市場的影響遠低於手機等市場,所以不少品牌都在加快出海速度,這也讓一些在海外佈局多年的品牌如韶音、Oladance等感受到了威脅。隨著國產品牌在海外的競爭白熱化,預計全球個人智慧音訊設備的均價也會迎來一波下跌,進而刺激出貨量的進一步上漲。
作為一個已經發展多年的市場,開放式耳機的爆發讓藍牙耳機再次進入新的競爭期,一輪新的洗牌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