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西方想在電池技術上「彎道超車」 中國積極應對
中國在電動車及綠色科技動力電池市場的主導地位,只有透過深刻的技術革新才能被撼動。儘管面臨這樣的挑戰,中國並未懈怠,而是積極應對。
隨著國內電動車市場的持續繁榮,中國電池製造商迅速崛起成為產業巨頭。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在今年前四個月,寧德時代與比亞迪這兩家企業便已佔據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超過一半的份額。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商也牢牢控制電池材料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數據顯示,中國佔了全球近九成的陰極活性材料產能和超過97%的陽極產能。
對於意圖削弱中國在未來汽車及動力技術領域主導地位的國家而言,唯一的希望是取得科技突破,以全新材料與組件重構電池供應鏈。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技術並非旨在取代已有半個世紀歷史的鋰離子電池,而是提供多元化、創新性的選擇。
在眾多潛在選項中,鈉離子電池看起來是最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等中國企業也已未雨綢繆,大規模增加了鈉電池產能。根據基準礦物情報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預測,到2030年,新增的鈉離子電池供應中,超過九成將源自中國,儘管目前鈉電池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還相對較低。
鈉相較於鋰的一大優點在於,前者的儲量豐富得多。當兩年前鋰電池價格飆升之際,鈉電池似乎成為了更低廉的替代方案。然而,隨著鋰價逐漸回落,鈉電池的成本優勢或許不再顯著,但它仍作為一個潛在選項,為市場提供了對沖鋰價波動的策略。
不過,鈉電池的能量密度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長途電動車領域的應用,而更可能成為儲能係統或經濟型電動車的理想選擇。對中國而言,這項特點尤其重要,因為市場上一直對續航里程適中、價格親民的小型電動車保持高度需求。
為了進一步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以矽取代石墨作為陽極材料成為了研究熱點。這種轉變不僅能使電池更加輕量化,還能顯著提升其儲能能力。然而,這一趨勢也可能對中國在石墨材料領域的領先地位構成挑戰。
例如,日本松下公司去年宣布,將從英國新創企業Nexeon購買矽陽極材料。而微軟與保時捷支持的美國新創公司Group 14也與韓國SK集團攜手成立了專注於矽陽極技術的合資企業。根據基準礦物情報公司預測,今年矽陽極的產能將達到三倍以上的成長。
但談到電池技術的終極追求,固態電池無疑是最眾人矚目的焦點,儘管其商業化應用仍需數年時間。固態電池以固態電解質取代傳統液態電解質,不僅提升了電池的安全性,還加快了充電速度,並有望超越鋰電池的能量儲存極限。
儘管固態電池技術尚需完善,但其距離投入實際應用已越來越近。新創公司如QuantumScape與Solid Power已著手與汽車製造商展開資格認證流程,此過程預計耗時四至六年。幾年前,這些公司在資本市場曾引起轟動性上市,但隨後股價經歷劇烈波動,從巔峰時期滑落逾九成。儘管固態電池相較於鋰電池展現出許多顯著優勢,但在初期階段,其成本可能會明顯高於後者。
中國並未錯失這項機會。據透露,中國政府已向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內的多家企業注資60億元人民幣(約8.3億美元),專用於固態電池的研發工作。此外,電動車製造商蔚來亦宣布,其計畫採用半固態電池技術來組裝汽車,儘管其技術可能仍保留部分液態電解質。
目前,中國在電池產業的領先地位看似穩固,但新興技術可能為試圖趕上的西方公司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