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1.8 億年前第一批”溫血”恐龍的潛在起源
由倫敦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維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調節體溫的能力是所有現代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共同特徵,這種能力可能最早出現在大約1.8 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的某些恐龍身上。 20世紀初,恐龍被認為是像現代爬行動物一樣行動緩慢的”冷血”動物,依靠太陽的熱量來調節體溫。新的發現表明,某些類型的恐龍很可能能夠產生自己的體溫,但這種適應發生在什麼時候還不得而知。
最新研究表明,在侏羅紀早期,一些恐龍可能已經發展出內部調節體溫的能力,使它們能夠適應寒冷的氣候,在環境挑戰中生存下來。這張藝術家的印象圖顯示的是雪地裡的單脊龍,一種有羽毛的獸腳類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就是一種著名的單脊龍。圖片來源:Davide Bonadonna/Universidade de Vigo/UCL
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利用1000塊化石、氣候模型和該時期的地理環境以及恐龍進化樹,考察了恐龍在整個中生代(距今2.3億年至66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地球上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分佈。
研究團隊發現,在侏羅紀早期,恐龍三大類群中的兩個類群–獸腳類恐龍(如暴龍和迅猛龍)和鳥腳類恐龍(包括食植物的劍龍和三角龍的近親)–遷移到了氣候寒冷的地區,這表明它們可能在此時發展出了內熱(內部產生熱量的能力)。相較之下,包括雷龍和Diplodocus 在內的另一個主要類群–劍龍,則一直生活在地球上較溫暖的地區。
先前的研究發現,鳥腳類和獸腳類具有與溫血動物有關的特徵,其中一些已知具有羽毛或原羽,可以隔絕體內的熱量。
第一作者、倫敦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科學學院的阿爾菲奧-亞歷山德羅-奇亞倫扎博士說:”我們的分析表明,在距今1.83億年前的缺氧事件(Jenkyns event)前後,主要恐龍類群出現了不同的氣候偏好,當時強烈的火山活動導致全球暖化和植物類群滅絕。可能使獸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能夠在更寒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使它們能夠高度活躍並維持更長時間的活動,更快地發育和成長,並產生更多的後代”。
共同作者、西班牙維哥大學的薩拉-瓦雷拉(Sara Varela)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表明,鳥類獨特的溫度調節能力可能起源於侏羅紀早期。另一方面,長腳類動物生活在氣候溫暖的地區,大約在這個時期長到了巨大的體型–這可能是環境壓力造成的另一種適應。降低,從而使它們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活躍”。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也研究了鳥腳類恐龍是否可能停留在低緯度地區,以食用在寒冷的極地地區無法獲得的更豐富的樹葉。相反,他們發現鳥腳類恐龍似乎在乾旱的、類似熱帶草原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這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鳥腳類恐龍被限制在較溫暖的氣候中更多地與較高的溫度有關,然後才是更冷血的生理機能。在那個時期,極地地區較為溫暖,植被豐富。
缺氧事件發生在熔岩和火山氣體從地球表面長長的裂縫中噴出,覆蓋了地球的大片區域之後。
共同作者、西班牙馬德里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胡安-L-坎塔拉皮埃德拉博士說:”這項研究表明,氣候與恐龍的進化過程密切相關。它揭示了鳥類如何從恐龍祖先那裡繼承了一種獨特的生物特徵,以及恐龍適應複雜和長期環境變化的不同方式。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