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貧窮與影響行為、疾病和發育的神經系統變化有關
是什麼影響了心理健康、學業成績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最近發表在De Gruyter 的《神經科學評論》(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上的一篇綜述指出,貧窮和社會經濟地位低下(SES)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雖然先前的研究已經探討了貧窮對大腦和行為的個別影響,但這篇綜述首次引入了綜合框架。它綜合了各種研究的證據,將低社會經濟地位造成的大腦改變與行為、病理和發育結果直接聯繫起來。
社會經濟地位是指個人或家庭的社會地位,涉及財富、職業、教育程度和生活條件等因素。除了影響日常生活,或許令人驚訝的是,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從童年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
那麼,貧窮和低社經地位如何改變大腦呢?這篇綜述探討了營養不良、長期壓力和環境危害(如污染和不適當的住房條件)的負面影響,這些因素更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這些因素會損害兒童的大腦發育,進而影響他們的語言能力、教育程度和精神病的風險。
壓力及其對學習的影響
例如,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更有可能承受更多的壓力,而這些壓力會從小影響他們的孩子。持續的壓力會降低海馬體的神經發生程度(即新神經元的生長),這可能會損害學習能力,並對日後的教育成就和職業機會產生負面影響。
與貧窮有關的因素和未來後果框架,如語言發展遲緩、教育程度低和神經異常。圖片來源:Eid Abo Hamza et al./De Gruyter
研究人員提出的統一框架也有助於解釋世代貧困,因為世代貧困會使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長大成人、為人父母後無法擺脫這種處境。這種惡性循環很難打破。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提供了廣泛的研究建議清單,這些研究可以檢驗其框架的有效性,並找到打破世代貧窮循環的新方法。其中包括關注低社會經濟地位對特定大腦區域的影響,以及確定提高受影響兒童在學校表現的技術。
隨著社會中不平等現象的擴大,這次審查非常及時。確定代際貧窮背後的具體機制有助於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制定新的早期幹預措施。新框架考慮了代際貧窮的多因素性質,可以為承認這種複雜性的更全面、更複雜的社會幹預鋪平道路。
“這項研究揭示了貧困和社會經濟地位不僅影響個人目前的生活條件,而且還影響其認知發展、心理健康和未來機會的深刻方式,”該綜述的第一作者、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艾因大學的艾德-阿博-哈姆扎(Eid Abo Hamza)博士說。 “透過了解這些關係,社會可以更好地應對不平等現象,為處境不利的人提供支持,從而有可能採取乾預措施,幫助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