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還要降價因為車企還沒把造電池的吸乾
和去年幾乎一樣的劇本,今年車市一開局,立刻就開始了瘋狂的價格戰。比亞迪率先動刀,秦PLUS 直接降2 萬,到7.98 萬。要知道這台10 萬級的家轎,去年可是已經降過1.4 萬了。
在比亞迪開搞後,其他車企很快跟進。
同樣去年剛降過4 萬的問界M7 ,今年再降2 萬;阿維塔12 上市才不到5 個月,搞個2024 款,降價3.5 萬;智界S7 也是,去年年底發布,最近又二次上市,降價2 萬;騰勢N7 ,新款足足降了6.2 萬。
還有小鵬P7 ,現在都賣了14 萬你敢信?
這麼看來,今年這波降價大軍的陣勢絲毫不比去年小。
去年汽車價格戰之慘烈,大家都有目共睹。我們之前也有專門出一篇內容,說說車企是怎麼把車子做便宜的。 ( 傳送門)
只是誰能想到,今年新能源車是降的更猛,力道更大。而這批大降價,所有線索都指向了電車上最貴的零件——電池。
為了搞清楚電車怎麼能降這麼多,我們找了一圈電池行業人士來聊聊,裡頭有車企的採購人員,有電池廠的工程師,有供應商員工,還有一直研究電池行業的投資人士。
在和近十位從業人員聊完之後,我發現原來還是香餑餑的電池產業,現在專案開發週期不斷壓縮,加班成了常態化,大家都被價格戰捲到不行。
有人說他們現在的要求就是「 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 ,還有人形容現在動力電池產業是在上演一場「 大逃殺」 。
而且出乎意料,電池的降價幅度比我設想的還要大,更重要的是這輪極度的內捲還在繼續,真沒準,電車可能還會更便宜。
電池對電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電池是啥樣的,直接決定了這輛車會賣多少錢。
一輛車上,根據電池包的大小,用的磷酸鐵鋰還是三元鋰,電池成本都會有一定變化,但總的來說,電池包就能佔據一輛車40-60% 的成本。
所以,說買電車就是買電池,一點都不誇張。
而花在電池包上的錢,大頭都拿來買了電芯。一堆電芯加起來,又能佔到電池包70-80% 左右的成本。我們常聽到的碳酸鋰,就是電芯的重要原料。
電芯是由四大主要材料組成: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這裡頭最貴的是正極材料,成本佔比超過50% ,它的主要原料就是碳酸鋰。而成本佔約15% 的電解液,它的主要原料六氟磷酸鋰也會受到碳酸鋰的影響。
因為這種關係,電池價格和碳酸鋰的價格和息息相關。
負責採購電池的人是這麼比喻的:碳酸鋰之於電池,就像是中國的豬肉價格之於CPI ( 居民消費物價指數)。
CPI 反映了物價,它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指標,但因為豬肉在CPI 中的權重很大,所以物價漲沒漲,咱老百姓就可以從豬肉價格的變化中知道一二。
同理,碳酸鋰就是電池價格的晴雨表。想知道現在電池賣什麼價,看看碳酸鋰的供貨價就好。
但就是這麼重要的原料,我們也知道,過去幾年的價格卻來了個雲霄飛車。
最開始,碳酸鋰價格不過5 萬元/ 噸,然後從21 年下半年開始持續暴漲,從5 萬到15 萬再到50 萬,根本停不下來,直到22 年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60 萬元/噸。
而到了高點之後,碳酸鋰的價格掉頭就來了個一路狂降, “ 跌跌不休” ,短短一年時間下降了80% ,一度跌破了10 萬元。
碳酸鋰的雲霄飛車,也就造成了鋰電池價格的急起急落。
之所以會有這麼劇烈的變化,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電池產能。一開始電池市場供不應求,推高了原料價格,但後來上游紛紛擴產,電池包又賣不掉,原料成本也跟著下降了。
早年,新能源剛開始火起來的時候,電池廠就那麼幾家,車企壓根沒得選。到什麼地步呢,電池廠作為一個乙方,話語權比甲方還大。
主機廠為了能買到電池,要先付錢給電池廠,而且要全額。電池廠那邊叮的一聲「 到帳1000 萬」 之後,才會和你談這單生意。注意是開始談,不是說東西立刻給你,因為人家手上說不定還有更優質的客戶,要先保證大金主的。
一位主機廠工程師告訴我,他們當時有個專案為了買電池,專案領導、部門總監連著去找供應商,都不管用,最後硬是靠集團副總登門拜訪,才把電池要來了。
在汽車業,幾乎所有零件都是先交貨再慢慢結帳,有的主機廠還會對供應商的尾款一拖再拖。這樣要先付錢再拿貨的特例,恐怕也只有電池上能看到。
這種供需關係,也造成了電池價格的飛升。
一位資深電池採購人士表示, 「 那時候漲價的不僅是碳酸鋰,電池所需的電解液、銅箔、鋁箔等原料,供應商全在漲價,本來我們是季度或者半年才會調一次價,但他們追著我們,一個月就要動一次價格。
當時價格漲得過於離譜, “ 最貴的時候,電池採購成本占到了一輛車的90% ,就是麵粉比麵包還貴” 。
但也是在那幾年,新能源車銷量年年翻倍,產業一片欣欣向榮。
乘聯會數據顯示, 2020 年,全國新能源車銷售量是111 萬輛;2021 年,就變成了299 萬輛;到了2022 年,已經是568 萬輛的規模。
大家一看這麼大商機在,那還說啥,擴充產能唄。
一位電池廠的技術人員回憶起當時的狀況:
「 那段時間,公司新建了好幾個基地,我們部門的同事都在全國各地跑,上個月出差A 省份,下個月B 省份的新基地就要投產了,又要去那裡。連著出差,每次地方都不一樣。
不只電池廠在忙著新產線,產業外的許多公司也在盯著這門新興產業。
例如原來是做磷化工的企業,現在能和磷酸鐵鋰沾點邊,轉身就來分一杯羹。這就算了,還有做衣服的,賣水泥的,做化肥的,甚至是搞房地產的,也來往這個風口上蹭。
但這麼多玩家們猛紮進來後,新能源車銷量並沒有預期成長那麼快,很快市場變成了供過於求,產能出現過剩。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去年中國動力電池累積裝車量是387.7GWh ,但累計銷量有616.3GWh ,刨開出口的127.4GWh ,還剩101.2GWh 的庫存,多出來的這些差不多可以夠200 萬輛車使用。
2023 年,中國一共賣了774 萬輛新能源車,有人預測,到2025 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能達到1,800 萬台。這麼多車,一台以需要60kWh 電計算,一年就需要1080GWh ,但是目前電池產業規劃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 ,遠超需求。
顯然,當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電池降價也就成為必然。
一位電池供應商的銷售告訴我們,去年下半年,很多二三線電池廠因為造了太多電芯賣不出去,都在低價拋售,行業內是一片“ 電芯滯銷,幫我們” 的哀嚎聲音。
碳酸鋰的價格回落,代表麵粉回到了它應有的價值。
而這兩年,因為價格戰的關係,車企對成本是極為敏感的,一分一毛都要給你摳出來。
原來他們是沒辦法,處處讓電池廠。現在電池的貨源多了,價格便宜了,主機廠的話語權也回來了,自然而然,電池就成了降本的重點。
對於降本要怎麼玩,主機工廠可以說是輕車熟路。
首先一步是技術降本,就是在電池包的設計上,把BOM 成本( Bill of Material ,指所需原料、零件、工具和人工等的成本總和)降下。
前面說了,電芯的材料成本已經下降了很多,而除了電芯外,電池包裡還有很多結構材料、隔熱材料、電氣零件等,這些東西也不能放過。
一位供應商舉例,電池包裡的冷卻系統,原來是用到擠壓型材又大又重,現在會用沖壓冷板,更薄更輕,用料更少。
像前段時間吵上熱搜,是用鋁線還是銅線的問題。有車廠工程師表示,特斯拉有在用鋁線,現在也打算這麼搞。
鋁的導電性能沒有銅那麼好,但可以透過增加它的截面積來增加載流,達到相同的效果。而因為鋁比銅便宜很多,這能省不少錢。
不僅有材料上的細摳,國產化替代品也是屢試不爽的法子。
例如連接器,燃油車裡引擎靠曲軸、連桿來傳輸動力,在電車裡,連接器就扮演了這個角色,一個電池包裡頭需要多到多種連接器。
有供應商和我說,以前高壓連接器都得買國外企業的產品,一個就得一二百塊錢,而且供貨還不穩定。現在國內企業培養起來後,五六十塊就能搞定,價格直接砍半。
這些方案是在實現同等性能的基礎上,把成本降了下來。而有的車企為了繼續摳錢,還會選擇適當降低原來的高標準。
有供應商告訴我們,他們之前在電芯和模組之間,還有電池包的上蓋殼體,都會貼一層叫做“ 雲母紙” 的材料用來隔熱,這個材料很薄,也就零點幾毫米。
「 後來因為客戶要技術降本,我們就把雲母紙取消,換成了便宜得多的泡沫。那泡沫的隔熱性能肯定不如雲母紙。 ”
另一位供應商舉例,電池包有均溫性的要求,即內部電芯溫差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 原來我們可以做到溫差控制只有2 ℃,現在因為我在某些地方做了降本,溫差控制變成了2.5 ℃,就沒有原來那麼好了。 ”
這裡要說明一下,據我們了解,在電池產業,許多企業標準都是高於國標的。他們取消雲母紙這類做法,其實是把之前的安全冗餘拿掉,但即便這樣,電池包的安全等級依然很高,也能夠通過各種測試。
當然,技術降本只是一方面。主機廠為了達成降本目的,還有很多其他輔助手段。
一位頭部電池廠員工表示,他們的工廠被要求降低人效,多的要被砍掉55% 。
「 人效可以理解為,比如說在工廠的某個工序,一天能產出幾萬顆電芯,這道工序投入多少人能有多少產出,裡頭有一個計算公式,每個工序都不太一樣。
而當原有供應商不給力,主機工廠就會去外頭撈點新供應商進來當鯰魚。
一位車企人士是這麼形容的:在找新供應商方面,主機廠就是個「 海王」 ,成天在外頭和人家眉來眼去的,只有對方有那麼點意願,就可以坐在一起談一談。
讓新供應商把水攪渾,這都是慣用伎倆了,只是在電池行業稍有不同的是,因為燃油車市場在縮小,不少原來做傳統零件的供應商,都非常想轉型新能源。
電池包內很多零件的製造工藝,本來就和車上其他零件有相通性,比如原來做車身沖壓件的供應商,稍微調一下,也能來做電池包的鋁板結構件。
有幾位電池廠人士都提到,有很多這樣的供應商想進來,他們的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要把坑佔住,先進你的供應體系,再談後面的事。
“ 所以他們會為了拿項目,報出一個非常低的價格,甚至說不賺錢也要把項目拿到。 ”
反正對於主機工廠來說,這樣的鯰魚越來,我一定越開心。而當手上的供應商多了之後,主機廠就可以整出更狠的招數。
一位電池供應商告訴我們,有家頭企業,在電池裡的一個通用零件上,因為出貨量很大,找了7-8 家供應商來做。原來這個零件是半年、一年招標一次標,現在是一個季度,甚至一個月就要招標一次。
招標搞這麼勤快,其實就是為了壓價。
「 如果這個月有5 家供應商達到要求了,那這個月訂單就給這5 家,其他幾家這個月就沒飯吃。這個要求說白了,主要就是價格。 ”
供應商為了要得標,只能拼命降低自己的報價。
這位供應商進一步解釋道: “ 其實現在那邊的需求, 4 家供應商產能拉滿就能滿足,但它偏偏搞這麼多人進來,讓大家都吃不飽飯。 ”
之所以這些供應商會陪著這麼玩,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由於許多新玩家帶來了富餘的產能,讓這些供應商不得不去舔著臉去低價拿訂單。
「 工廠設備都要算折舊費的,有訂單在,至少設備、人員還能動起來。如果設備不開機,我只會虧得更多。 ”
所以,這些企業就算賺不到錢,也要硬挺生產。
而除了在量產專案上做文章,有不少主機廠選擇了自研電池,自研電芯。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搞清電芯的成本結構才是更大的目的。
一般來說,電芯對於主機工廠是一個黑盒子零件,它只是買來用,至於裡面是啥樣的,並不太知道。
但現在大家也看到,很多車企都說自己要做電池。
對於車企需不需要做電池,行內人的看法並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是:自研這一步,對於搞懂電芯這個黑盒子零件裡的成本構成,肯定是有幫助的。
一位車企人士說的更直接:這是車企不想再被供應商忽悠了。
但不管怎麼看,電池製造的上下游分工已經很明確,是個很成熟的產業鏈,絕對不會是所有的車企都適合自研電池。
這方面,一位研究電池產業的投資人士是這樣判斷的: “ 根據我們的理解,車企進入電池研發領域最好的時機是8-10 年前。 ”
巧了嗎不是,國內還真有一位車企是這樣的,送分題:___。
正是靠著這些材料降本、技術更新以及供應鏈上的各種小動作,電池的成本下降得非常明顯。
有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現在動力電池的價格,相較於之前高點,已經是便宜了一半。
前段時間, 36 氪報道過,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強推降本,動力電池(磷酸鐵鋰)的價格有望下降到0.3 元/Wh 。
這是什麼概念呢?一輛車60 度電,光電芯成本是1.8 萬,再把輔材、人工成本雜七雜八的都加起來,電池包成本應該也不會超過3 萬元。
作個不嚴謹的對比,我們看下在售的比亞迪秦PLUS EV 車型,用了磷酸鐵鋰57.6 度電的車型,官方指導價是11.98 萬。
關於0.3 元/Wh 這個價格,好幾位業內人士向我們證實,目前已經能達到這個水準。還有兩位直接告訴我們,這還沒到頭,電池價格還能比這個更低。
如果電池價格還能往下降,那就代表電車可以做得更便宜,這就有搞頭了呀。
在燃油車時代,歐美消費者可以用自己負擔得起的價格,挑一輛自己喜歡的車,而中國消費者要付出高得多的價格才能買到。
例如BMWM3 ,在德國的起售價是7.39 萬歐元,大概是56 萬人民幣,在美國也差不多, 7.6 萬美元,大概55 萬人民幣。
而它在中國的指導價是86 萬多,差了有30 萬。
但在電車時代,因為中國電池產業夠紮實,製造成本更低。
電車上中外之間的差價,已經有了反轉的趨勢。大眾ID 系列在中國比老家德國便宜許多,就是最好的證明。
設想一下,電車價格更便宜,比方說20 來萬的電車再降個2-3 萬,小米SU7 不到20 萬,極氪001 頂配不到30 萬,那咱老百姓簡直不要太開心好吧。
要知道五、六年前,還是在有國補的情況下,大家去選電車,怎麼也得掏個20 來萬,才能買個像樣的產品。現在補貼早沒了,車價也降了,我們買到手的產品反而更好。
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的電池產業鏈成熟了。
只能說電池廠商們苦了,我們爽了。所以大夥兒別急,以後花同樣的錢,只會有更香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