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距今1200萬年前的蝸牛殼化石中發現第一種多烯色素
蝸牛的殼通常是五顏六色的,並有引人注目的花紋。這是由於蝸牛的特殊細胞產生了色素,並以不同的濃度儲存在殼內。另一方面,化石貝殼通常是蒼白和不明顯的,因為色素非常敏感,而且已經分解。因此,古代色彩圖案的殘留物非常罕見。
彩色蝸牛殼化石(左)和現代蝸牛殼(右邊的大標本)。圖片來源:Klaus Wolkenstein
這使得哥廷根大學和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NHMW)的研究人員的這項新發現更加令人吃驚:他們在距今1,200 萬年前的蝸牛殼化石中發現了色素。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化石中發現的幾乎是原封不動保存下來的多烯類色素。這項研究發表在《古生物學》雜誌。
奧地利Nexing 中新世沉積物中的Pithocerithium rubiginosum 貝殼化石(高1.5 公分)(左)和氟化鈣圓盤(圓盤直徑2 公分)上分離出的紅色多烯色素(右)。資料來源:Klaus Wolkenstein
NHMW 的古生物學家在奧地利布爾根蘭州發現了蝸牛超科Cerithioidea 的蝸牛殼。這些蝸牛生活在一千二百萬年前的熱帶海邊。參與這項發現的NHMW 教授馬蒂亞斯-哈扎豪澤(Mathias Harzhauser)解釋說:”他說:”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淡紅色的花紋是來自原始的貝殼,還是後來在沉積物中形成的。
哥廷根大學地球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解開了這個謎團。他們利用拉曼光譜分析了這些色素。這包括用雷射照射樣品。樣品反射出的散射光可以用來清楚辨識化合物。他們在貝殼化石中檢測到了屬於多烯類化學物質的色素。這些有機化合物包括眾所周知的”類胡蘿蔔素”,例如,鳥類羽毛、胡蘿蔔和蛋黃中鮮豔的紅色、橙色和黃色就是由類胡蘿蔔素產生的。
領導這項研究的克勞斯-沃肯斯坦(Klaus Wolkenstein)博士多年來一直在哥廷根大學研究化石顏料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所能希望的是這些化學物質降解產物的痕跡。但是,如果降解,這些化合物就會失去顏色。因此,在距今1200 萬年前的化石中發現這些幾乎完好無損的色素確實令人驚訝。”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