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與貓咪共處一室與翻倍的精神障礙風險有關
一項針對11 個國家、歷時44 年的17 項研究進行的綜合薈萃分析有力地支持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即童年時與貓共處一室與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顯著增加有關。昆士蘭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對這些國際研究的結果進行了分析,在對合併症進行調整後,他們仍然發現,童年時與貓科動物為伴的風險估計值是家中沒有養貓的風險估計值的2.24 倍。

雖然沒有一個最令人擔憂的接觸貓的共同年齡,但人們一致認為,風險窗口存在於整個童年時期。芬蘭的一項研究表明,精神障礙與7 歲以下兒童的接觸有關,而英國的研究則表明,與4 到10 歲兒童的接觸有關。
不過,研究人員說,在你收拾好行李大步走出家門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了解這種關聯以及可能影響日後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診斷的許多因素。
不過,科學家們對此風險因素的成因已瞭如指掌:家貓寄生蟲弓形蟲。雖然這種寄生蟲也會透過未煮熟的肉類和受污染的水傳播,但它經常透過貓糞中的蟲卵傳播。長期以來,它一直與中樞神經系統(CNS)和大腦功能的變化有關。
這種寄生蟲可以在人類宿主體內隱藏終生,健康人不太可能出現任何症狀,因為免疫系統可以將這種蟲子拒之門外。事實上,據估計多達15%的美國人曾感染過弓形蟲。
孕婦和更脆弱的人群面臨的風險更大,兒童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弓形蟲感染是全球新生兒失明的主要原因,也是癲癇發作和視力喪失等後遺症的主要原因。最近,這種寄生蟲也與晚年的虛弱,以及奇怪的危險性行為聯繫在一起。
雖然人們很容易認為貓把這種複雜的傳染病帶到人類家中的,但貓只是這種機會性單細胞原生動物的宿主。弓形蟲在家貓的腸道中找到了肥沃的土壤,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貓體內缺乏一種酵素–δ-6-去飽和酶。在其他哺乳動物體內,這種酵素會對寄生蟲的繁殖目標形成生化屏障。
在大多數情況下,貓不會受到寄生蟲的困擾,也不會表現出疾病的跡象,但它們會在糞便中排出數百萬個卵細胞(卵),這些卵細胞最終會落在爪子和皮毛上,然後會接觸到人手。雖然寄生蟲無法在人類宿主體內完成其生命週期,但以其微小的形態,它可以躲避免疫系統,偷偷穿過血腦屏障在中樞神經系統和大腦中造成破壞。
雖然要研究某些兒童成年後更容易患上特定精神疾病的確切原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研究人員建議養貓的兒童要注意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說:”我們的綜述為養貓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疾病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支持。研究領域需要產生新的候選環境風險因素,尤其是那些有可能改變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在大型、有代表性的樣本基礎上進行更多高品質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養貓作為精神障礙的候選風險調節因素的作用。”
這項研究發表在《精神分裂症簡報》(Schizophrenia Bulletin)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