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與男性自殺率上升和整體心理健康水準下降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經濟崩潰與男性自殺率上升有關。迄今為止,對這一主題的研究進行了大量回顧,其作者表示,政府需要為醫療服務提供資金,以便在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期間為人們提供支持。
這個創性分析結果表明,當國家面臨財政衰退時,男性自殺率會上升。同時,今天發表在同行評審的《心理健康雜誌》(Journal of Mental Health)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儘管所有性別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較差,但與男性相比,女性總體上面臨更高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風險。
在銀行倒閉等危機時刻,政府削減開支和社會支出較低的國家,問題更為嚴重。此外,工作類型和失業也是憂鬱和焦慮等問題的主要誘因。
來自加拿大和英國的專家領導了這項關於金融風暴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他們分析了近100 篇論文,重點關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其中包括包含數百萬人的龐大國家資料集的文章,以及縱向研究(監測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影響)。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大學、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布里斯托爾分校、德蒙特福特大學和埃奇希爾大學的學者表示,考慮到影響許多國家的生活成本危機以及俄烏戰爭等全球事件,他們的研究結果非常及時。
“這篇綜述證實了國家和國際金融危機對人口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主要作者、蒙特利爾大學研究員德博拉-塔拉蒙蒂(Deborah Talamonti)說。
“我們的綜述中包含的研究顯示了金融危機的長期影響,並強調了對社會支持和福利制度的關鍵和迫切需求,以保障個人的心理健康”。
“透過滿足不同群體和人群的不同需求,政策制定者有辦法減輕金融危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建立一個更具復原力的社會”。
先前只有一項研究對多重金融危機進行了調查。不過,這項研究的範圍不如這項新研究廣泛,它審查了截至2022年11月21日全球發表的98篇文章,其中大部分來自歐洲,其次是北美、亞洲和澳洲。
這些研究檢視了1990 年至2001 年的全球事件17 ,包括全球金融危機(2008 年)、希臘債務危機(2007 年)、亞洲經濟危機(1997 年)、韓國金融危機(1997 年)、芬蘭經濟衰退( 1991 年)和瑞典經濟衰退(1990 年)以及其他經濟衰退、緊縮政策和金融或銀行危機時期。
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這些金融危機對自殺率的影響。其餘的研究則關注憂鬱和焦慮;小部分研究關注其他心理健康因素,如壓力、生活滿意度、幸福感和睡眠品質。
結果顯示,金融危機期間和之後的自殺率普遍上升,尤其是男性。就業類型影響了這個趨勢–一些體力勞動者(如工人)的自殺風險更高。
與自殺率不同的是,女性和男性的自殺未遂率都有上升。有證據表明,一些國家的自殺率沒有變化,作者說,這種趨勢可能是由於福利制度較強的緣故。金融風暴後失業人數的增加預示著焦慮和憂鬱也會增加。
然而,作者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就業並不一定能保護人們免受精神疾病的困擾。作者認為,工作量增加和收入降低是造成這種負面影響的可能的工作相關因素。
作者說,金融危機加劇了性別不平等(例如,女性作為照顧者,男性作為養家者)。因精神健康問題入院的人數增加,尤其是女性和低收入者。然而,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卻減少了,尤其是失業者。
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主動避免(或無法)尋求協助,結果導致入院治療。
埃奇希爾大學(Edge Hill University)的馬克-福肖(Mark Forshaw)教授說:”我們需要的是政府提供足夠的資金來加強醫療保健系統,尤其是心理健康服務。”福肖教授是國際公認的健康心理學專家,他補充說:”這樣,當國家陷入金融崩潰時,人們就能獲得所需的支持。同時,還需要開展教育活動,增強人們識別潛在症狀的能力,並提高人們對經濟崩潰後果的認識”。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由於主要關注的是COVID-19大流行病,大多數被評估的研究都不是在過去三年中進行的,而COVID-19對心理健康的獨特影響可能會使先前的研究結果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