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回收塑膠中發現大量藥物和有毒化學品
儘管使用再生塑膠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現在是三思而行的時候了。在對來自10 多個不同國家的材料進行的分析中,發現了數百種可能有害的化學物質。

這項研究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科學家領導,調查了來自東歐、亞洲、非洲和南美洲13 個國家的回收塑膠顆粒。透過使用一系列化學分析工具,研究發現這些塑膠顆粒都含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化合物,其中許多被認為是劇毒物質。
發現的最大一類化學物質是殺蟲劑,有162 種化合物來自這一類。排名第二的是89 種不同的藥品。第三名是65 種不同的工業化學品。其次是其他類別的化學品,包括界面活性劑、興奮劑、香料、染料、驅蟲劑、腐蝕抑制劑等。研究人員說,”總共檢測到並量化了491 種有機化合物,另有170 種化合物被初步註釋”。
其中一些化學物質來自塑膠本身的製造過程,有些則是在回收階段引入的,有些則是透過吸附過程進入塑膠中的。研究人員說,由於發現的化合物種類繁多,他們認為回收塑膠不適合大多數用途,也不利於材料生命週期的循環。

哥德堡大學的Bethanie Carney Almroth 教授說:”塑膠回收一直被吹捧為塑膠污染危機的解決方案,但塑膠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使塑膠的再利用和處置變得複雜,並阻礙了回收利用。”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還沒有監測計畫來分析回收塑膠中的化學物質,而且只有1%的塑膠化學物質受到國際監管。他們補充說,目前還沒有關於報告回收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的政策,並呼籲改變這種狀況。
研究小組在本月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通信中寫道:”這些有害化學物質給回收工人和消費者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和環境帶來了風險。必須迅速淘汰已知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危害的化學添加劑,同時必須辨識並限制非有意添加的物質”。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團隊還補充說,需要製定相關法規,明確規定回收塑膠在哪些方面可以使用,哪些方面不可以使用,例如玩具和食品包裝。
該研究報告已發表在《科學導刊》(Scienc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