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的變化引發了自1980年代以來灰鯨的大量死亡
自1980 年代以來,北極的動態環境已導致灰鯨大量死亡。儘管灰鯨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氣候變遷帶來了新的挑戰,影響了它們的獵物,並可能影響未來的族群數量。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自1980年代以來,北冰洋條件的動態變化很可能造成了北太平洋東部灰鯨族群的三次重大死亡事件。 灰鯨在北極的夏季覓食地和墨西哥的越冬潟湖之間向南遷徙。資料來源:NOAA Fisheries/SWFSC/MMTD。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所助理教授、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約書亞-斯圖爾特(Joshua Stewart)說,在每一次死亡事件中,包括始於2019 年並仍在持續的一次死亡事件,灰鯨族群在短短幾年內減少了多達25%。史都華說:「這些極端的族群波動是我們沒有想到會在灰鯨這樣的大型長壽物種身上看到的。當北極地區的獵物供應量很低,而鯨魚又因為海冰而無法到達覓食區時,灰鯨族群就會經歷快速而巨大的衝擊。即使是像灰鯨這樣活動能力強、壽命長的物種,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很敏感。當獵物品質突然下降時,灰鯨的數量就會受到很大影響”。這些發現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正在破冰覓食的灰鯨。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部(圖片拍攝需獲得許可) 北太平洋東部灰鯨是少數幾個已經恢復到商業捕鯨之前數量的大型鯨類之一。史都華說,隨著灰鯨族群數量接近其北極覓食區所能支持的水平,由於對有限資源的競爭,它們很可能對環境條件變得更加敏感。導致20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兩次鯨魚死亡的不利北極條件並不是永久性的,隨著條件的改善,鯨魚族群迅速反彈。他說:「事實證明,我們並不真正了解健康的鬚鯨種群在沒有受到人類影響而嚴重枯竭時是什麼樣的。我們通常的假設是,這些正在恢復的鯨群將達到其環境承載能力,並或多或少地保持穩定。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這些種群在應對高度多變和快速變化的海洋條件時,要顛簸得多。”北太平洋東部的灰鯨目前約有14500 頭,每年沿著太平洋海岸遷徙12000 多英里,冬季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沿海溫暖的水域遷徙到北極寒冷而富饒的水域,夏季則在那裡覓食。位於加州拉霍亞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一直在對這些鯨魚進行長期的族群監測研究,追蹤其數量、出生率和死亡率,並利用航空影像監測其身體狀況。這項廣泛的研究使灰鯨族群成為全球大型鯨魚族群中研究最為深入的族群,為了解該物種的族群動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