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夜間暴露於光線下會使憂鬱風險增加30%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夜間暴露在光線下會擾亂我們的體內時鐘,增加精神疾病的風險,而白天暴露在光線下則會降低這種風險。這項發現為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非藥物手段。
我們的體內時鐘或晝夜節律透過對環境中光線的變化做出反應來調節警覺和困倦的週期。雖然運動、社交活動和溫度等其他線索也會影響晝夜節律,但光線仍然是最強大的影響因素。
眾所周知,晝夜節律紊亂是許多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徵。因此,光照是導致精神疾病的一個可改變的環境風險因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為了進行研究,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了一項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研究,研究白天和夜間光照對精神疾病風險的影響。
研究人員從英國生物庫中招募了86772名成年參與者,對他們的光照、睡眠、身體活動和精神健康狀況進行了檢查。他們發現,夜間暴露在強光下的人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了30%,而白天暴露在強光下的人患憂鬱症的風險下降了20%。
在自殘行為、精神病、躁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方面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當考慮到人口統計因素、體能活動、睡眠、輪班工作、生活環境和心臟代謝健康時,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將產生潛在的巨大社會影響,”該研究的合著者之一肖恩-凱恩(Sean Cain)說。”一旦人們了解到他們的光照模式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強大的影響,他們就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優化他們的健康。這就是白天要有明亮的光線,晚上要有黑暗”。
研究人員說,現代生活–尤其是人造光以及手機、電腦和電視螢幕等設備發出的光–混淆了我們的體內時鐘,挑戰了我們的大腦在白天明亮光線下最佳工作的進化方式。
「今天的人類挑戰著這一生物學規律,一天中約有90% 的時間是在室內的電燈下度過的,與自然光暗週期相比,電燈白天太暗,晚上太亮,」凱恩說。”這讓我們的身體感到困惑,使我們感到不適。”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晚上避光,白天尋光,可能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非藥物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心理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