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台灣碰到大問題:台中民眾擔心環境負擔
要對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工廠之一說「不要在我的後院」並不容易。但台灣第二大城市台中市的一些居民進行了嘗試。台灣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已經在這裡擁有兩家工廠,去年提議建造第三家工廠,在那裡大規模生產迄今為止最小的晶片。但有些人對這一前景猶豫不決,因為他們意識到第三座工廠會給台中帶來環境負擔:據當地官員稱,這將需要相當於該工業城市四分之一的電力和6% 的水。
「我們非常擔心為了工業發展而犧牲水和電,」台中市城市發展局局長李政偉在最近一個煙霧瀰漫的下午說道。
經過幾個月的拖延,台中市於八月為該工廠開了綠燈。但這引發了一場持續的爭論,人們質疑台灣的經濟成長和國家安全考量如何與環境問題結合。官員、活動人士和居民都想知道該市如何維持另一座工廠。
台積電生產了全球約90% 的先進晶片,為iPhone、人工智慧、電動車和戰鬥機等各種產品提供動力,是台灣經濟的核心。這也是其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部分:台灣製造的晶片對於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供應鏈至關重要,
美國也對台灣保持對全球晶片供應的霸主地位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它已採取行動切斷中國獲得先進電腦晶片的管道。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試圖吸引台積電在自己的海岸上建造下一代工廠,部分原因是為了創造就業機會,也是為了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實現全球晶片供應多元化,北京方面稱這是衝突的一部分其領土。但它們對水和能源資源的消耗在鳳凰城等地引起了爭議。
在台灣以外,該公司已同意在德國、日本、中國大陸和美國建廠,但它們不會生產最尖端的晶片。台灣的國家安全考量使得台積電只在台灣生產這些產品變得更加重要。
李說:“它代表在台灣需要保護的重要產業,這將使其他國家願意介入,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行業必須留在這裡,絕不能讓自己的核心技術外流。”
由於沒有其他公司能夠與台積電在全球晶片供應方面的主導地位相媲美,官員和環保組織質疑台灣的資源能夠持續滿足科技業不斷增長的需求多久。
在台中,當地的活動人士知道工廠最終會獲勝,他們對環境的擔憂不會阻礙台積電的持續發展。
「政府的政策是…給他們想要的一切,包括土地和電力。這是不可持續的,」當地非營利組織台灣空氣清潔公司的研究員趙慧琳說。“我們愛台積電,但這不是正確的愛。”
李說,國家公用事業公司向台中市保證,下一個工廠不會影響該市未來的水和電力供應。台積電公共關係部門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公司沒有關於台中未來工廠的資訊可供分享。
但加上台積電(在台灣設有15 家工廠)承諾到2040 年轉向再生能源,李就看不出台灣如何能維持成長。“如果你看看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這個計劃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已經面臨資源的限制。2021年,缺水促使台灣切斷了數千英畝農地的灌溉,而電網近年來多次遭受嚴重停電。
去年台積電消耗的電力超過22,000 吉瓦時,大約相當於台灣家庭總用電量的一半。其中百分之十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該公司表示,其使用的水90% 以上都是循環利用的,到2022 年,其節水量將超過300 萬噸。但這只是該公司表示去年在台灣工廠使用的1.05 億噸水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來自當地水庫。
當被問及這些擔憂時,台積電公關部門表示,該公司非常重視水資源管理,並指出去年在台灣南部完成的水回收工程。
該部門表示:“台積電的目標是增加再生水的供應,以逐步減少每年的城市用水量。”
該公司上個月宣布,到2040 年,其所有能源都將來自再生能源,將先前對該目標的承諾向前推進了整整十年。
更廣泛地說,台灣當局承諾,台灣將在2050 年實現碳中和,並將在未來兩年內完全淘汰核電的使用,從而增加對再生能源的需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台灣電力公司在台中東部填海造地的平坦土地上建造了數英畝的太陽能板場和風力發電場,那裡的太陽炙烤著太陽,風吹過台灣海峽。截至8 月,已經安裝了11 吉瓦的太陽能,政府計劃在本世紀末安裝30 吉瓦——仍然只是台積電使用量的一小部分。
官員們已經警告說,台灣將無法實現其近期再生能源目標——不是因為沒有安裝足夠的產能,而是因為台灣工業所需的能源量不斷增加。
由於台積電被視為對台灣本土安全的重要性,一些活動人士表示,他們沒有提出最強烈的批評。
「人們對於反對(最新的工廠)猶豫不決,」當地非營利環境權利基金會的研究員許伯仁說。“現在,如果你斥責台積電,你立刻就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台積電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兩家最新工廠的建設正在進行中,並且已經有關於下一代工廠的討論。但台灣如何維持這些勢頭仍有疑問。
「我們的社會和環境能夠負擔得起它們嗎?」台中靜宜大學生態學教授楊國正問道。「我們能經得起這樣的考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