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鸚鵡的過去古老的DNA揭示加勒比海地區意想不到的物種滅絕現象
研究人員從加勒比海鸚鵡身上提取了古老的DNA,將其與現代鳥類遺傳學進行比較,發現兩個應該是島嶼特有物種的分佈範圍更為廣泛。這項證據揭示了鸚鵡的大規模瀕危,顯示數千年來包括貿易和遷移在內的人類互動掩蓋了對鸚鵡自然棲息地和歷史分佈的了解。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從加勒比海鸚鵡身上提取到了古老的DNA。透過將這些DNA 與當代鳥類的序列進行比較,並對化石和考古樣本進行研究,研究小組確定,以前被認為原產於特定島嶼的兩個物種曾經分佈更廣、種類更多。 這些結果有助於解釋鸚鵡是如何迅速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群體的,在所有物種中,有28% 的物種被認為瀕臨滅絕。對於居住在島嶼上的鸚鵡來說,情況尤其如此。1492 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加勒比海時,注意到成群的鸚鵡數量如此之多,”遮住了太陽”。如今,加勒比海地區一半以上的鸚鵡物種已經滅絕,從大型金剛鸚鵡到麻雀大小的小鸚鵡,不一而足。生物學家們試圖保護剩餘的鸚鵡物種,但對它們以前的分佈知之甚少,這讓他們感到十分困惑。這主要是由於它們與人類之間複雜的歷史淵源。領銜作者、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鑑證實驗室高級生物學家傑西卡-奧斯瓦爾德(Jessica Oswald)說:「人們一直對鸚鵡情有獨鍾。數千年來,原住民一直在各大洲和島嶼之間遷移鸚鵡。後來,歐洲殖民者延續了這一做法,而我們今天仍在四處遷移它們”。幾個世紀的交換和貿易使我們很難知道鸚鵡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目前生活在加勒比海的24 種鸚鵡中,有一半是從其他地區引進的,目前還不清楚本地鸚鵡是在它們棲息的島嶼上進化而來,還是同樣被運到了這裡。幸運的是,鸚鵡受到人類的喜愛,這意味著它們偶爾也會出現在考古遺址中。人們從垃圾堆(稱為”塚”)中找到了鸚鵡的骨頭,還有貝殼、魚骨和其他食物殘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