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球地殼演化研究結論與既定理論相矛盾
一個研究小組推翻了關於地球地殼形成的普遍理論,證明了地球地殼是在持續緩慢地再演變,而不是在30 億年前迅速減慢。透過分析全球60 多萬個岩石樣本,他們提出了一種繪製地殼生長圖的新方法,顯示地殼的生長更為漸進,並為行星的形成和差異,尤其是金星的形成和差異提供了啟示。 賓州州立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揭示,數十億年來,地殼一直在持續緩慢的再演變過程,而不是在大約30 億年前迅速放緩其成長速度。研究人員說,這項新發現與現有理論相矛盾,現有理論認為地殼板塊在地球歷史早期迅速形成。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地球化學展望通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雜誌上。主要作者、地球科學助理教授傑西-雷明克(Jesse Reimink)說,這項工作可能有助於回答有關我們地球的一個基本問題,並可能為其他行星的形成提供線索。Reimink說:「主流理論指出,大約30億年前是一個拐點,這意味著在板塊突然轉向之前,我們的地球是一個停滯的蓋層行星,沒有構造活動。我們已經證明事實並非如此。”為了描繪地殼的形成過程(或地殼生長曲線),研究人員利用了地球岩石記錄資料庫中的60 多萬個樣本。包括賓州州立大學在內的全球研究人員對記錄中的每個岩石樣本進行了分析,以確定地球化學含量和年齡。研究人員之所以選擇岩石記錄而不是礦物樣本,是因為岩石記錄在這些時間尺度上更為敏感,不易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