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圍得水洩不通德國總理親自參觀寧德時代在慕尼黑為何如此受歡迎?
過去幾天,慕尼黑車展讓中國車企和供應鏈企業備受關注,歐洲本土更是瀰漫著一股“中國車企威脅論”。與此同時,在慕尼黑車展期間,最近在慢跑中受傷,以一襲獨特造型亮相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還是高調參與了IAA的開幕式,並且宣布了一項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用於推進德國工業現代化和氣候保護,這一激勵計劃的目標是到2030年,德國道路上有1500萬輛電動汽車和100萬個充電站。
德國既要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以應對中國車企的威脅,同時,德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這也顯示出,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的進程,已經進入到深化全球合作階段。
無論是德國車企、中國車企,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將成為其中必要的一環。
在為本土汽車產業鼓完勁兒以後,朔爾茨在慕尼黑車展上的參觀行程中只有一家中國企業展台——寧德時代。
朔爾茨為什麼會關注寧德時代,而不是對德國本土車企造成威脅的中國車企?

這或許可以從此次慕尼黑車展背後折射出的中德新能源汽車產業間碰撞出的微妙又復雜的關係說起。
朔爾茨在慕尼黑開幕式上致辭中,面對來自中國等新興市場在電動汽車生產方面的競爭時提到,
“競爭應該激勵我們,而不是嚇到我們。”
其實,從此次車展上朔爾茨的發言以及行程來看,一方面,面對慕尼黑車展上來自中國汽車企業的高調,朔爾茨必須給足本土汽車工業信心,比如他說,
“德國作為汽車大國的國際競爭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幾乎想不出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能擁有如此高的汽車製造技術、如此密集的供應商和汽車製造商。”
但是另一方面,發展本土汽車產業,國際間的合作也勢在必行,朔爾茨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必須緊密關注。
比如,朔爾茨宣布的2030年1500萬輛電動車和100萬個充電站計劃,也意味著德國對於動力電池的需求將更加龐大。
事實上,德國也是寧德時代最早建廠的歐洲國家,今年1月,寧德時代位於德國圖林根州的電池工廠正式投產,這也是寧德時代在中國境外開設的第一家工廠。
可以說,在中國車企尋求在歐洲的市場突破時,寧德時代已經開始推進在歐洲本土量產,而且,寧德時代也將是諸如德國等大舉發展電動車產業的歐洲國家不可缺少的產業鏈夥伴。

此次慕尼黑車展,寧德時代發布了剛剛在國內發布不久的採用磷酸鐵鋰材料的神行超充電池,寧德時代也明確表示,該電池會很快在歐洲本土量產。
這也意味著,在寧德時代開始本土化生產後,歐洲電動車的製造成本也將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歐盟也是推動實現碳中和最為激進的地區,這也為中國汽車產業深入本土化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驗。
今年4月,寧德時代發布了零碳戰略,承諾在2025年實現核心運營碳中和,在2035年實現價值鏈碳中和。
通過四大創新體系,寧德時代在五大關鍵節點進行技術降碳,目前已擁有2家全資、1家合資“零碳工廠”。同時,對電池中所有有價金屬進行全回收,寧德時代鋰電回收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寧德時代在歐洲的佈局可以看作深化全球合作的一個縮影,而朔爾茨對寧德時代展台的駐足,或許也是在思考,中國動力電池進入歐洲,對於歐洲電動車產業改變的深遠意義到底是什麼。
而此次,趁著IAA的熱度,2023世界新能源大會也在慕尼黑召開,這是這一大會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境外國家舉行,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帶隊,並發表了題為“深化全球合作,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市場化”的演講。
也就是說,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已經不是將中國新能源汽車賣到歐洲這麼簡單。如萬鋼所說,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要係統開拓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商業模式,合作建立汽車產業低碳發展新生態,推動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一切似乎已經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