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檢測儀、防輻射貼雙雙賣爆“智商稅”交了一次又一次
海鮮還能吃嗎?日本的護膚品還能用嗎?寶寶用品幾乎都是日本牌子怎麼辦?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與所有地球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眾無處尋找能不能吃、能不能用的準確答案,寄希望於儀器能給出一個精確衡量標準。
上週,核輻射檢測儀一直盤踞淘寶熱搜榜,熱度飆升232%,百度指數更是同比飆升1671%。

“每天限售100台”“每人限購1台”“月銷1萬+”“九月底發貨不接急單” ……淘寶等購物平台上,不少核輻射檢測儀已經賣斷貨,一些店家一天賣光了五個月庫存,還有一些店家在一夜之間漲價超100%。
經歷了爆單、漲價、限購“三連”後,核輻射檢測儀居然從一個冷門專業儀器晉升為“居家必備好物”。而在韓國,不少居民出門買海鮮前,都會在兜里揣上核輻射檢測儀,一些水產攤老闆在店內備有檢測儀,以自證“清白”。
目前電商平台熱銷的核輻射檢測儀的價格在100至400元之間,以蓋革計數器為主,聲稱可以檢測化妝品、海鮮、首飾、裝修建材等生活環境裡的核輻射,甚至可以檢測工業環境裡的300多種氣體。
跟多位環境學、電磁輻射方面專家溝通過後,明確了兩點:第一,低價的蓋革計數器檢測精度和檢測量低,精密的檢測需要用到高價蓋革計數器或色譜儀,色譜儀動輒幾百萬元,跟衣櫃差不多大小,不適合家用環境;第二,針對不同的輻射種類、樣品屬性,其採樣和檢測方法差異大,如果只是貼在物品表面檢測,可能會造成較大的偏差。
國家核安全局官網顯示,中國國家標準對公眾接受的輻射劑量限值為每年1毫西弗(mSv),這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設定的標準是一致的。換算可得,環境中核輻射劑量率最大不能超過0.5μSv/h。而從市場經驗來看,通常在0.20μSv/h以下比較安全。這個輻射值是很低的水平,檢測儀不夠精密會導致參考性差。
所以,普通人購置核輻射檢測儀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有消費者購置核輻射檢測儀後發現,家裡的輻射值是最高的,開始懷疑輻射源是不是瓷磚、大理石、塗料、玻璃等建築材料。


在核輻射檢測儀賣爆的同時,防輻射貼這種古老的智商稅產品又“捲土重來”,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的銷量維持在5萬多件的級別。一片“神奇的貼紙”,只要貼在手機、電腦、微波爐等設備上,就能瞬間吸收或轉移電磁輻射,有效減少頭痛、脫髮、失眠等現象,如今又用抗核輻射來包裝,號稱能釋放負離子。
最諷刺的是,防輻射貼就是在日本走俏的,常年排在日本代購和旅遊必購清單上。
事實上,防輻射貼的效果還不如人的手。《IT時報》曾聯合上海電信物聯網實驗室做過實驗,貼上防輻射貼紙後,專業軟件監測到手機的發射功率幾乎沒有變化,而當一隻手蓋在手機上時,輻射值明顯下降。
如今,這類防輻射產品形態已從貼紙衍生到吊墜、項圈、手鍊等,價格從5元上升到1000元左右的“防輻射幾件套禮盒”,打上孕婦、嬰幼兒、特殊工種等敏感人群的標籤。


而且,這中間還有一個常識性錯誤,就是混淆了電磁輻射和核輻射,手機、電腦、小家電、通信基站等大多屬於電磁輻射,而核輻射、CT拍片等屬於電離輻射,電磁輻射的頻率與電離輻射的頻率相差十萬八千里,電離輻射過量是對身體有害的。
核輻射檢測儀的熱度衍生到防輻射貼等產品,而低價核輻射檢測儀被用於家用,又是一場類似收割智商稅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