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新勢力面臨退市:音樂人轉行造車曾被批造假成立10年難交付
美國新造車的寒潮仍在繼續。最新一家,是位於美國南加州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Mullen Automotive,剛剛因股價長期低於1美元,被納斯達克要求退市。這已經是Mullen第二次收到退市警告了。
其實和國內新勢力相比,Mullen並不算“太新”,造車的歷史也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雖然大家對這家企業比較陌生,但Mullen和國內的前途汽車倒是互送過不少秋波。
就在今年年初,雙方還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打算共同拓展美洲市場,在美國推出本土化的前途K50。
不過目前來看,Mullen有些自身難保。據悉,Mullen 已向納斯達克提交了舉行聽證會的請求,申請“延長時間,並提出重新合規的計劃”。
截至昨日收盤,Mullen的每股報價已跌至0.425美元,市值僅有7823萬美元。

反向拆了又拆
9月7日,Mullen發佈公告,稱收到了納斯達克上市資格審查部門的退市通知。通知信中表示,由於股票沒能保持1美元的最低買入價,也沒有在規定的最後期限前(2023 年9月5日)重新達到納斯達克上市的要求。

根據納斯達克要求,上市公司的股價連續30天低於1美元就會收到退市警告。
如果Mullen對此沒有異議,它將會在今年9月15日,正式被納斯達克除名。
於是,Mullen火速提出請求,要求納斯達克上市資格審查委員會舉行聽證會,進一步延長時間,並提出重新遵守納斯達克上市規則5550(a)(2)的計劃。
在做出確定最終決定前,Mullen的股票已經暫停交易,而資格審查委員會擁有極大權利,包括是否給予Mullen從2023年9月5日開始算起的180天的寬限時間。

所以接下來Mullen能否如願並不好說,Mullen在公告中稱,無法保證納斯達克上市資格審查委員會是否會批准延長合規期。
其實近半年以來,Mullen的股價就是一條持續下滑的拋物線,從3月份的每股近5美元一直跌到瞭如今的不到0.5美元。

而在此之前,Mullen為了挽救股價也努力過不止一次,先是在5月實施了1拆25的反向股票拆分計劃,又在8月再次實施了1拆9的反向拆股, 每9股反向拆分的普通股將自動合併成1股。
反向拆股也是上市公司在股價低迷時常採取的一種做法,公司已發行的股份數量減少,但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並不會改變,此舉可以提升股價,總體市值保持不變,但這也意味著Mullen可流通的股票數量會更少。
只能說,反向拆股有點用,但不大。從8月16日開始,Mullen的股價還是一直低於納斯納克要求的1美元門檻。

除了股價長期低迷,Mullen的財務狀況也不容樂觀。
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財年中,Mullen的運營支付為2240萬美元,淨虧損達到了4420萬美元。
而到了2022年的9月30日,Mullen的運營支出已經接近9700萬美元,淨虧損則高達7.4億美元,直接擴大了近20倍。
最新公佈的二季財報顯示,Mullen三個月的淨虧損就高達3.089億美元,平均下來一個月虧損1億美元。

虧損擴大的同時,Mullen的新車量產計劃也在一再推遲,Mullen計劃今年三季度在密西西比州圖尼卡的一家新工廠投產,並於2024 年第二季度開始交付。
目前看來,遙遙無期。
音樂製作人轉行造車
Mullen Automotive成立於2010年4月20日,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南加州的汽車公司,這家企業一直都是專注美國市場,目的是生產出能夠完全融入美國消費者生活的電動產品。
和其它新勢力車企的老闆不同,Mullen Automotive的創始人David Michery,在造車之前是搞音樂的。

在創立Mullen Technologies 之前,Michery有著長達27 年的音樂行業生涯,他經營的唱片公司,也成功轉變為多媒體公司。
在David Michery 離開音樂行業後,帶著“為每個人提供清潔交通”的決心,收購了Mullen 汽車公司和CODA汽車公司,並於2014年將公司更名為Mullen Automotive。
也就是說,作為門外漢造車,David Michery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他選擇直接收購來實現自己的造車夢。
CODA Automotive成立於2009 年,要知道,CODA汽車曾一度是美國僅有的兩家獲得認證的在全美銷售電動汽車的電動汽車公司之一,另一家公司就是特斯拉。

而當時的Mullen Motor Cars,則是成立於2002 年,是2007 年市場上第一輛電動超級跑車Mullen GT 的製造商,Mullen GT曾於2006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美國第七快的量產汽車。
收購這兩家電動車企業後,David Michery 就啟動了造車計劃,還專門創建了一個能源部門,該部門最終成為Mullen的可再生能源和研發中心。
2021年11月的洛杉磯車展現場,Mullen發布了旗下產品Mullen FIVE,這款車的前身是MX-05,基於電動滑板平台打造,配備了95kWh電池組,一次充電後可行駛325英里,可在21分鐘內快速充電至80%。

Mullen表示,基本版本可以在3.2 秒內完成0-60英里/每小時的加速,入門版價格55000美元起,Mullen計劃在2023年第三季度在密西西比州圖尼卡的一家新工廠投產,並於2024 年第二季度開始交付。
其實在收購兩家公司後,Mullen並不算是一家成功的企業,2020年第四季度,Mullen 淨虧損達到490萬美元,一年之後,這個數字飆升至3650萬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Mullen在2021年11月,以SPAC的方式完成了上市。
上市後,Mullen的造車路線逐漸多變起來,除了乘用車,Mullen又開始打起了商用車的主意。
2022年9月,Mullen突然宣布,以1.482 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收購Bollinger Motors 60% 的多數股權。

Bollinger Motros是一家位於密歇根州的初創公司,其生產3至6級的全電動商業車輛,該公司計劃生產Bollinger B1和B2越野電動皮卡。
今年3月,Mullen 進到國內視野,前途汽車宣布,已與Mullen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拓展美洲市場,Mullen表示,Mullen將以Mullen GT和Mullen GTRS的名稱組裝和銷售本地化版本的前途K50。
步子邁得太大
2022年4月,做空機構Hindenburg Research公開看空該公司,稱Mullen從固態技術、原型車到大客戶訂單,都是虛構的。

起因是在2022年2月,Mullen 發布一則足以震驚新能源行業的消息,表示公司已經在固態電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並在18-24個月後實現商業化,受該消息提振,公司股價一度大漲145%。
但回頭想想,大眾汽車投資的固態電池技術開發商QuantumScape,在固態電池的研發上已累計投入了12億美元,即便如此,最早在2024-2025年才能實現量產。
而在2021年,Mullen 的研發投入僅300萬美元,可信度顯然不高。
到了2022年3月,公司CEO又親自放話,稱未來幾個月將為一家大客戶大規模生產兩種型號的電動麵包車,官網甚至放出了麵包車的原型車圖。
但Hindenburg Research發現,這兩輛原型車,其實就是從中國進口的電動麵包車。

不僅如此,做空機構還發現,Mullen 的6000萬美元的採購訂單也存在不真實性,做空機構調查得知,所謂和Mullen 簽下1200輛電動麵包車的“大客戶”Heights Dispensary,實際上只是在德克薩斯州經營了一個零售點。
此外,2020年7月,Mullen的股價一路飆升到了每股403美元,並收到了華盛頓當局一份價值68萬美元的合同。
政府將向Mullen採購一種用於提供電動汽車續航的能源管理模塊(EMM),Mullen聲稱將EMM安裝到一輛貨車測試,“顯示42千瓦時鋰電池的續航里程增加了75%以上”。

而這個所謂可以提高電動車續航的能源管理模塊的發明者,勞倫斯·哈奇(Lawrence Hardge)早在2001年就被以欺詐罪名定罪,是一個“已被定罪的詐騙犯”。
後來Mullen和勞倫斯·哈奇“分手”,這個大單也無疾而終。
縱觀Mullen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它的野心很大。既要造車,又要造電池,還要收購其他公司,甚至連能源管理模塊這種東西都要摻一腳。
但作為主業的造車計劃,卻更加令人難以理解,最初Mullen的目標還是造乘用車,那輛“頂級零排放SUV” Mullen five現在還沒影,隨後又開始搞商用車,皮卡、小貨車甚至卡車都想做。

不少分析師認為,Mullen的擴張太快,在財務狀況不允許的情況下,一直擴大團隊招聘新員工,還進軍國際市場,屬於是“在不斷擴張的野心中迷失了心智”。
隨著再次受到退市警告,留給Mullen的時間也早已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