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為首的全球減排戰略正在扭轉空氣污染趨勢
雖然在氣候變化方面可能有很多值得擔心的問題,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空氣污染方面我們做的是對的。對全球數據的分析發現,作為主要環境健康風險的細顆粒物的暴露量有所下降。
細顆粒物被稱為PM2.5,因為其顆粒為2.5 微米或更小,它是造成全球數百萬人過早死亡、預期壽命縮短和社會成本增加的原因。研究表明,全球因PM2.5 導致的死亡中,近一半是由於化石燃料和固體生物燃料燃燒等傳統空氣污染源造成的,而這些污染源是可以緩解的。
一些國家已經採取了減少PM2.5產生的戰略。但這些策略有效嗎?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998 年至2019 年的數據,以了解全球在PM2.5 暴露及其影響方面的情況。結果令人欣喜。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蘭德爾-馬丁(Randall Martin)說:”PM2.5作為人類健康的主要風險因素,其重要性促使我們對其長期變化進行評估。我們試圖分析衛星得出的PM2 .5 估計值,以深入了解全球和地區PM2.5 暴露的變化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的分析表明,全球人口加權PM2.5暴露量與污染水平和人口規模有關,從1998年開始增加,到2011年達到峰值,然後從2011年到2019年穩步下降。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李智說:”在這項工作之前,關於地方/區域對全球人口接觸PM2.5的定量貢獻及其變化的知識是空白的。我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區域分解方法,該方法綜合考慮了污染水平和人口規模,由此,我們首次描繪了全球PM2.5空氣污染的區域貢獻時間序列”。
研究人員發現,總體而言,2011 年之前PM2.5 的增長出現了逆轉。2011 年之前,PM2.5 暴露的大幅增長主要發生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但在2011年至2019年期間,全球更多地區的PM2.5出現了顯著下降,包括歐洲、亞太地區、東南亞、俄羅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以及最明顯的中國。

顯示(a) 1998-2011 年和(b) 2011-2019 年全球人口加權PM2.5 趨勢的地圖圖/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自2013年以來,中國嚴格的空氣質量管理成效最為顯著,成為全球空氣質量逆轉的最大貢獻者,”Li說。”根據我們的區域歸因,從2011 年到2019 年,全球平均暴露量減少的90% 以上來自中國。這一結果在得出時令人吃驚,但中國的減排努力使PM2.5濃度迅速降低,使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受益,這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結果。”
研究人員還發現,全球與PM2.5相關的死亡人數出現了停滯,這可歸因於污染暴露的下降趨勢。從1998 年到2011 年,全球每年因PM2.5 導致的死亡人數增加了97 萬人,之後又減少了70 萬人。他們的計算結果表明,2012年至2019年全球PM2.5暴露量的減少有助於推遲265萬人的死亡,而這些死亡本應歸因於PM2.5暴露。
“通過將PM2.5數據與健康和暴露反應模型相結合,我們還發現,儘管最近全球PM2.5污染持續減少,但人口老齡化和增長是目前緩解PM2.5健康影響的主要挑戰,”李說。”與20年前相比,現在減少同樣數量的PM2.5將產生更強的健康益處,我們的研究凸顯了這一全球普遍現象。”
研究人員表示,全球需要繼續推進其良好的工作。馬丁說:”有必要繼續保持和發展衛星和地面測量對PM2.5 的全球監測能力。在減少PM2.5 方面取得的成功證明了減少PM2.5 的努力所帶來的益處,並激勵人們進一步減少PM2.5。”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