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四分之三的珍稀蝴蝶種群已經消失
26 年間,丹麥東部的珍稀蝴蝶數量減少了72%。許多物種現在瀕臨滅絕。儘管人們努力保護它們,但保護措施並沒有取得積極的成果。這是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綜合研究得出的結論。

Cyaniris semiargus 圖片來源:Emil Blicher Bjerregård
它們就像冰涼的黃油牛奶湯、香甜的草莓和蒲公英一樣,它們都是丹麥夏天的特色–但我們卻不善於照顧它們。幾十年來,丹麥的許多蝴蝶物種都在急劇減少,根據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這一趨勢仍在以驚人的速度繼續。除此之外,目前的自然保護工作似乎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對稀有物種有所幫助。
生物學家Emil Blicher Bjerregård 歷時六年收集的數據顯示,丹麥東部有22 種珍稀蝴蝶物種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有幾個物種瀕臨滅絕。

Carterocephalus silvicola 圖片來源:Emil Blicher Bjerregård
“自1993 年以來,我們在西蘭島、洛蘭島、法爾斯特島和默恩島監測到的22 種蝴蝶的分佈範圍縮小了72%。除一個物種外,其他所有物種都在減少,其中幾個物種只剩下一個本地種群。如果其中至少有8 個物種在幾年內滅絕,我也不會感到驚訝。”Emil Blicher Bjerregård說。
Bjerregård是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名新晉生物學家,他與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和數學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了一篇有關這項研究的文章。
缺乏原始棲息地
研究人員比較了丹麥東部所謂的”出現地點”(存在一個或多個目標蝴蝶物種種群的地區)的數量與1993 年之前的情況,上一次繪製蝴蝶分佈圖是在1993 年。1993 年,這22 種蝴蝶分佈在丹麥東部的565 個地點,而到2019 年只剩下158 個地點,減少了72%。
“這些數據非常可靠,它們揭示了似乎比我們鄰國更糟糕的戲劇性數字。丹麥許多曾經常見和廣泛分佈的物種已經變得非常稀少。一旦它們消失了,就不會再回來了,”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漢斯-亨里克-布魯恩副教授說。

Boloria euphrosyne 圖片來源:Emil Blicher Bjerregård
研究表明,蝴蝶棲息地的每一種類型都出現了蝴蝶數量下降的現象。這些棲息地包括開闊林地、泥炭沼澤和草地。
“蝴蝶是自然質量的良好指標。所研究的物種無法生活在居民區、施肥的草地或農田邊緣。它們需要更多的自然棲息地。曾經有大量這樣的棲息地。”Emil Blicher Bjerregård 說道。
自然保護工作沒有奏效
“大多數蝴蝶發生地都受到正式保護,而且已經保護了幾十年。”漢斯-亨里克-布魯恩(Hans Henrik Bruun)說:”但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跡象表明,在過去30年裡,無論是國家還是歐盟的Natura2000(自然保護區2000),法律區域保護都沒有對稀有蝴蝶物種產生任何積極影響。”
漢斯-亨里克-布魯恩(Hans Henrik Bruun)介紹說,根據布魯恩和比耶爾雷戈德(Bjerregård)的說法,這很可能是因為目前的自然保護工作做得不夠:
“法律保護區實際上對人類活動的保護不足。例如,在Natura 2000 保護區內仍有人工林種植,丹麥國家公園也變成了超市和停車場林立的”紙上公園”。與此同時,對蝴蝶非常重要的花朵在自然區域卻很少見–部分原因是農民得到了支持,以密集的夏季放牧或完全不放牧的方式照料草原。在我們的森林保護區,木材生產和排水溝導致蝴蝶棲息地消失,其次,丹麥的自然保護區都是一些小塊的、孤立的郵票地塊,而物種需要的是更大的連續自然區域,那裡的種群更不容易受到天氣和氣候波動的影響。例如,今天如果發生乾旱,它們就不能隨便飛到一個更濕潤的地方。”
研究人員指出,轉換更多農業用地並不是首要任務:公共辯論中的許多聲音認為,我們能為生物多樣性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減少農田面積。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有意義,但要從農田中恢復棲息地卻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