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個人經濟是祝福還是詛咒?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歐洲中世紀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並沒有讓歐洲農民擺脫貧困,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把生產出來的財富用於建造教堂。經濟學家表示,按照趨勢來看,人工智能(AI)必將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果它所產生的利益只被少數人佔有,那麼類似中世紀農民的事情就會在今天繼續上演。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全球經濟與管理學教授西蒙·約翰遜表示:“人工智能有很大的潛力,但有可能走向任何一個方向,我們正處在一個岔路口上。”
人工智能的支持者預測,它將帶來生產力的飛躍,將創造大量財富,並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諮詢公司麥肯錫今年6月估計,人工智能每年可能為全球經濟增加14萬億至22萬億美元的價值,這個上限大致相當於美國目前的經濟規模。
更有樂觀者預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一樣,是一種最終將人類從單調的任務中解放出來的技術,將我們帶入更具創造力和更閒暇的生活之中。
然而,更多的人卻對此憂心忡忡,因為人工智能可能摧毀各行各業的就業機會,創造一個“無用階層”,使得很多人連最基本的生計都無法保證。好萊塢演員和編劇7月份的罷工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擔心自己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技術進步的影響
而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歷史表明,技術進步對經濟的影響通常是不確定的、不平等的,有時甚至是完全有害的。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今年出版了一本書,調查了一千年來的科技——從犁到自助結賬機,在創造就業機會和生產財富方面的影響。
最典型的便是18世紀的珍妮紡紗機了,它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然而卻導致工人工作時間更長,工作條件更惡劣。19世紀,機械軋棉機促進了奴隸制在美國南部的擴張。
互聯網的發展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崗位,儘管它創造的大部分財富都落入了少數億萬富翁的手中。法國外貿銀行6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即使是像互聯網這樣普及的技術,也沒有觸及到許多行業,而它創造的許多工作都是低技能的,比如網上購物的配送服務。
法國外貿銀行警告說:“結論是:在估計人工智能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時,我們應該謹慎。”
在全球化的經濟中,人工智能的潛在收益分配也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隨著各國政府在監管日益寬鬆的情況下爭奪人工智能投資,存在“逐底競爭”的風險。另一方面,吸引投資的障礙可能會很高,以至於將許多較貧窮的國家拋在後面。
經合組織(OECD)就業、勞工和社會事務主管斯特凡諾·斯卡皮塔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有合適的基礎設施,比如巨大的計算能力。他主張全球各國共同應對人工智能的機遇和挑戰。
分配和政治問題
事實證明,創新是比較容易的,難處在於,是讓它為每個人服務。這就是政治發揮作用的地方,讓利益能夠合理地分配。
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遜指出,19世紀英國開始進入“鐵路時代”,民主改革使得這些技術進步能夠被更廣泛的社會所享受,無論是通過更快的新鮮食品運輸還是第一次體驗休閒旅行。
但約翰遜認為,隨著過去40年激進的股東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的出現,這種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
他舉例稱,自助結賬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雜貨沒有變得更便宜,購物者的生活沒有改變,也沒有創造新的工作任務,只有勞動力成本降低帶來的利潤。
經合組織7月份發布的一項針對約5300名員工的調查顯示,人工智能可能有利於工作滿意度、健康和工資,但也可能在隱私方面構成風險,加劇工作場所的偏見,並促使人們過度工作。
約翰遜表示:“問題是人工智能是會加劇現有的不平等,還是會幫助我們回到更公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