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全球化已被重新定義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今天應邀出席中國台灣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並以《重新定義全球化》為題發表了演講。張忠謀在演講中指出,全球化的理論定義是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以及承擔商業風險。不過,每個人都有家與祖國,不能期待每一個商人、企業家在別的國家、地方發展,能夠跟他在家鄉及祖國發展一樣。
所以,理論中的全球化實際上從未完全做到,就算是到了2010年代,也只是做到了是有史以來最高度的接近全球化。
張忠謀認為,全球化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1492年到1800年,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展開;第二階段是自1800年到2000年,工業革命影響開始加劇;第三階段則是2000年以後。

其中,第一及第二階段的全球化是由歐美國家主導的,第三階段的全球化則是由非西方國家、非白種人主導。
這三個階段當中,促使全球化的原因只有柏林牆倒塌是與地緣政治有關,其餘都與科學技術有關,如數字化等。
在第三階段當中,全世界成功坐下來談貿易,促使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陸續加入WTO,也是全球化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
張忠謀表示,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是讓幾十億人民脫離貧窮,幾乎所有國家的生活水準都有大進步;全球化帶來的壞處則是收入及財富集中加劇,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不平等感覺加劇,修昔底德(Thucydides)陷阱開始出現。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研究數據顯示,最近500年曆史中共有20個類似個案,當中有三分之二發生戰爭,只有三分之一沒有戰爭。
張忠謀稱,美國受益於全球化,中國也從中受益。如今既有強權美國關注到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帶來的挑戰,自然會有意展開壓制。
張忠謀指出,近年來中國大陸大幅補助科技產業,並表示希望未來幾年內達到芯片的自給自足,而美國為壓制中國的發展,開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增加中國貨品進口關稅,並禁止相關高科技器械、芯片、設計工具出口到中國,同時美國還大力發展本土半導體製造業,通過高額補助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設廠。張忠謀認為,這些都在使得全球化減弱。
“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現在則是國家安全、科技領先(與國家安全有關)、以及經濟領先的重要性,已在全球化之上。”張忠謀認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競爭與合作,至少目前,競爭成分高於合作。
張忠謀表示,全球化的新定義是在不傷害國家安全、不傷害本國(現在或未來)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及服務進口。
“但這還能算全球化嗎?”張忠謀發出了這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