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山的恐慌:螞蟻大腦中的特殊信息素反應
您是否曾經註意到家裡有一隻螞蟻,卻發現一周後整個蟻群都搬進來了?再比如,你設置的陷阱只能捕獲其中的幾隻螞蟻,但很快,蟻群的其餘部分就神秘地消失了。現在,6 月14 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探討了某些危險信號信息素(螞蟻為了相互交流而發出的氣味標記)如何激活螞蟻大腦的特定部分,並改變整個巢穴的行為。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螞蟻通過特定的信息素傳達危險,這些信息素激活了它們大腦的一個特定部分,引發了複雜的反應,如撤離巢穴和保護後代。這種反應因蟻群大小而異,未來的研究旨在深入研究不同的螞蟻群體如何處理相同的信號。
“人類並不是唯一具有復雜社會和交流系統的動物,”洛克菲勒大學的主要作者泰勒·哈特說。“在進化過程中,與其他昆蟲相比,螞蟻進化出了極其複雜的嗅覺系統,這使得它們能夠使用許多不同類型的信息素進行交流,這些信息素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事情。”
這項研究表明,螞蟻的大腦中有自己負責溝通和交流中心,這有點類似於人類。該中心可以解釋來自其他螞蟻的警報信息素或“危險信號”。它們大腦的這一部分可能比蜜蜂等其他昆蟲的大腦更先進,之前的研究表明,蜜蜂依賴大腦的許多不同部分來協調對單一信息素的反應。
“螞蟻大腦中似乎有一個感覺中樞,所有引起恐慌的警報信息素都流入其中,”洛克菲勒大學的通訊作者丹尼爾·克羅瑙爾說。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名為GCaMP 的工程蛋白來掃描暴露於危險信號的克隆掠食蟻的大腦活動。GCaMP 的工作原理是將自身附著在鈣離子上,鈣離子會隨著大腦活動而爆發,產生的熒光化合物可以在適合觀察它們的高分辨率顯微鏡上看到。
在進行掃描時,研究人員注意到,螞蟻大腦中只有一小部分會因危險信號而發光,但螞蟻仍然表現出即時而復雜的反應行為。這些行為被稱為“恐慌反應”,因為它們涉及逃跑、撤離巢穴以及將後代從巢穴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等行為。
具有不同群體大小的螞蟻種類也使用不同的信息素來傳達各種信息。哈特說:“我們認為,在野外,克隆掠奪蟻的蟻群規模通常只有數十到數百隻,就蟻群而言,這個規模相當小。通常,這些小群體往往會出現恐慌反應作為他們的警報行為,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逃跑和生存。 他們不能讓很多人冒險。 行軍蟻是克隆掠奪蟻的近親,擁有龐大的蟻群——數十萬或數百萬個體——而且它們的攻擊性更強。”
無論哪種物種,蟻群中的螞蟻都會根據品種和角色進行劃分,不同品種和角色的螞蟻的解剖結構略有不同。為了這項研究的目的,研究人員選擇克隆掠奪蟻作為一個物種,因為它們很容易控制。他們使用一種品種和角色中的一種性別的螞蟻(雌性工蟻)來確保一致性,從而更容易觀察廣泛的模式。一旦研究人員對品種、性別和角色之間的神經差異有更清晰的了解,他們可能就能更好地理解不同螞蟻大腦如何處理相同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