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美光逆勢投資海外建廠芯片產業再造“全球化”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宣布,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Intel)將斥資250億美元在以色列新建一座晶圓製造廠,預計2027年開始運營,這是該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外國投資。同時,英特爾16日還宣布將投資46億美元在波蘭新建一座晶圓製造廠。
無獨有偶。
美國存儲芯片巨頭美光科技(Micron)6月16日宣布,計劃未來幾年內對其中國西安封裝測試工廠投資逾43億元,包括收購力成半導體(西安)有限公司的封裝設備等,以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需求。此外,美光還計劃在日本、印度投資超過50億美元建廠及引進新設備。
儘管半導體行業受下行週期、全球經濟衰退以及產業脫鉤等因素影響,但面對當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兩大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和美光斥資數十億美元在美國以外地區投資建廠,凸顯出芯片企業急需佈局新的多元化產業鏈,而全球各國也競相引進芯片巨頭,實施產業“再全球化”。
6月17日,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在2023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上直言,半導體產業全球化的過程已經被中斷,面對當前的內外部環境,中國也應推動半導體產業實現“再全球化”。相較於過去全球化“分工”,如今則以“合作”為主要特徵再造全球化。
芯片巨頭狂砸超千億美金,持續擴大海外建廠
芯片產業是非常依賴全球化的產業體系。
以蘋果 iPhone 手機為例,蘋果公司在美國設計這顆芯片,在中國台灣的台積電、日月光加工,然後送到馬來西亞封裝,再與韓國、日本、歐洲的元器件一起送到中國大陸,組裝之後再把它賣到全世界。
同時,荷蘭ASML、日本佳能尼康提供光刻機,三星、SK海力士負責生產存儲芯片,台積電負責晶圓製造,日月光和長電負責芯片封裝……這種全球半導體產業分工體系持續了數十年。
2019年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全球有23個國家和地區具備參與半導體產業多個環節的能力。
在全球半導體貿易市場中,美國企業佔據近50%的份額,韓國企業近20%,日本和歐洲各佔10%左右,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各佔大約5%。也就是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歐洲和中國台灣地區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聚集地,代表了全球5100億美的95%的產能、近乎100%的產品和98%的市場。
但到了2023年,在疫情、脫鉤、加息通脹等多個因素疊加下,此前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分工體係被打破。全球半導體、電子元器件等硬件產業鏈從集中在中國、日韓等東亞地區,走向區域化分佈的趨勢日漸清晰。尤其是,歐盟、美國、日本等國政府出台激勵和補貼政策,促使芯片企業為獲得政府補貼赴當地投資,重複性建廠。
例如去年12月,台積電宣布總投資約為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兩座晶圓廠,製造3nm、5nm芯片。這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同時台積電還計劃在日本九州島熊本、德國等地非本土投資建廠。今年5月台積電高級副總裁張曉強表示,赴德國設廠案的協商仍在進行中,最快將在8月做出決定。
如今不僅是台積電,連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商英特爾、美光也“蠢蠢欲動”,計劃到中國、日本、歐洲等投資設廠。
6月16日,美光科技宣布,計劃在未來幾年裡對該公司位於中國西安的封裝測試工廠投資6億美元(逾43億元人民幣)。據悉,該公司已決定收購力成半導體(西安)有限公司(力成西安)的封裝設備,還計劃在其西安工廠加建新廠房,並引進全新且高性能的封裝和測試設備,以尋求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
在聲明中,美光錶示,根據此前達成的長期戰略協議,力成西安的設備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美光的全資廠房中運行,該協議目前已經到期。美光預計,此項收購將在約一年內完成,需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作為投資的一部分,美光將向力成西安1200名全體員工提供新勞動就業合同。此外,新建工廠還將額外增加500個就業崗位,使美光在中國的員工總數增至4500餘人。
美光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桑傑·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在中文聲明中稱,該投資項目彰顯了美光對中國業務及中國團隊成員堅定不移的承諾。而最近剛任命一個多月的美光中國區總經理吳明霞表示,這筆交易將使這家美光西安能夠直接運營所有封裝測試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美光此次宣布投資是在產品未通過中國網絡安全審查的第四周當中。5月21日,國家網信辦通報,審查發現美光產品存在較嚴重網絡安全問題隱患,對中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造成重大安全風險,影響國家安全。為此作出不予通過網絡安全審查的結論。按照《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
據財經雜誌報導,美國摩根路易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廖聖強表示,美光此時宣布這項投資計劃,顯然有穩住中國市場的考慮。但他認為,這一“臨時抱佛腳”之舉能否奏效還有待觀察。
多名半導體行業人士向鈦媒體App表示,這樁投資屬於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力成半導體此前就希望撤出中國大陸,評估向非日本、中國等海外地區投資工廠再升級運營,尤其是購買現成工廠快速復制建立產能,這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美光深諳在中國市場入局不深,以此表明心跡對美光自身發展有好處,因此雙方達成一致協議。
2022財年,美光在中國大陸(不含中國香港)營收33.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2.56億元),佔總營收份額的10.76%;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地區的數據,這一比重將上升至36.29%。美光在中國的運營版圖遍布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其中西安工廠是公司DRAM顆粒封裝和測試以及模組製造的中心。
不僅如此,美光還積極佈局整個亞洲。6月初,美光宣布今後數年對日本投資最高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元),在日本廣島工廠引進最尖端製造設備極紫外線(EUV)光刻裝置,生產新一代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芯片等;另外,美光即將宣佈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幣71.3億元),設立一家芯片封裝工廠。
印度總理莫迪下週將訪問美國,美光與印度的投資協議最早可能在莫迪此次訪問期間公佈。若印度成功獲得美光投資,會讓莫迪政府的“印度製造”計劃將獲得助力,美國的“關鍵供應鏈”也得到加強。其中一名消息人士表示,美光承諾的投資金額還有可能達到20億美元。
除了美光,其競爭對手、美國老牌芯片巨頭英特爾也積極到海外佈局設廠。
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6月18日發布推文稱,英特爾將在以色列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外國投資,包括2021年的100億美元在內,總額達250億美元,以在以色列基耶蓋特市建設一家芯片製造廠,這將是英特爾在以色列建設的第三家工廠,計劃於2027年運營。
據以色列JNS報導稱,該項目將為英特爾以色列工廠增加數千個工作崗位。英特爾自1974年以來一直在以色列開展業務,在海法、耶路撒冷、雅庫姆和佩塔提克瓦設有研發中心,並在基耶蓋特市設有工廠,同時另一個英特爾的耶路撒冷工廠是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的全球開發中心。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英特爾將在以色列支付7.5%的稅率,而不是現在支付的5%。
英特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以色列業務在其全球成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打算擴大在以色列的製造能力是出於我們對滿足未來製造需求和支持英特爾IDM 2.0 戰略的承諾,我們感謝以色列政府的持續支持。”
另據JNS報導,此次投資英特爾也會利用外國政府的補貼,作為與以色列達成協議的一部分,英特爾很可能獲得一筆佔其總投資12.8%的重要政府補助。也就是說,英特爾這次新建廠花費的金額可能也就100多億美元左右,剩下一部分是政府補助,另一部分是此前承諾的100億美元的階段性投資。
截至目前,英特爾已經宣佈在美國俄亥俄州、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波蘭等國家和地區投資建廠或建立研發中心,預計未來投資或增至1000億美元建設8家製造工廠。此外,英特爾中國董事長王銳對鈦媒體App表示,近兩年英特爾成都廠已完成擴建,而且未來會加大對成都廠的投資。(詳見鈦媒體App前文:《英特爾中國董事長王銳:成都廠已完成擴產,未來不會放棄國內投資》)
多位行業人士向鈦媒體App總結認為,美國芯片企業逆勢投資佈局建廠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地緣政治使企業多國投資建廠“再全球化”,以避免供應斷鍊、更好服務當地客戶;二是美國、歐洲政府開始重視半導體製造而拿出更多資金補助,企業則尋求激勵政策以平衡成本;三是未來新能源車、AI算力等市場需求增長較快,需投資建廠以滿足產能與供應需求。
全球化已死,專家建議中國需推進“再全球化”
此前,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一句話引發整個行業的認同與討論:地緣政治已經徹底改變了半導體製造商面臨的處境,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捲土重來。
事實上,無論是芯片製造端,還是下游客戶,都已經意識到整個5740億美元的芯片產業,已經從大規模外採轉向內需生產、採購和銷售。
據公開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亞洲、美國、歐洲半導體出貨總額分別環比下降39%、26%、23%和2%,僅日本環比小幅增長2%。
這意味著,受地域供應鏈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球幾乎都增加了本地化及就近化供應鏈採購,同時顯著減少包括亞洲在內的進口半導體器件。這對於高度依賴進口的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影響極大,因為過去幾年,外資在華半導體企業產量超過六成。
“過去20年之所以能形成全球供應鏈,有一個根本點,那就是這是政府漠視下的市場自發行為。如果沒有政府的默許,這個全球供應鍊是不可能形成。但今天我們看到,由於政府的介入,特別是一些不恰當的介入,導致全球的供應鏈開始出現問題。”魏少軍教授認為,如今半導體全球化的過程被中斷了,供應鏈被破壞了。“每個國家都自己搞一套,最終的結果一定會使全球化停滯,也一定會使全球的供應鏈出現碎片化,這是必然現象。”
數據顯示,2013年-2022年的十年間,國產芯片在中國芯片總銷售額中的份額從13% 增加到41.4%。
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
但另一方面,相比此前中國製造,如今發展四十年後,中國已經開始創造,成為世界半導體產業鏈最大的銷售市場,這種超大芯片市場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中國和全球的依存度很高,很難“脫鉤”。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總裁曾指出,“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我們不能缺席”。英偉達CEO黃仁勳也提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市場”。
芯原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表示,“我們(中國)是被脫鉤的。前兩三年我都講,應該早脫鉤、晚脫鉤,不應該、不可能完全脫鉤。”
因此,多位專家在今年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上提到,當前逆全球化下,中國應推動半導體產業“再全球化”。
魏少軍認為,中國如今遭遇打壓,要把打破封鎖和遏製作為目標,實現自立自強,但這並不意味著自我封閉,而是要揚長避短並堅持擴大開放。
“意法半導體和三安光電在重慶投資32億美元合資建廠,反映了產業界對產業化的認識,遠遠比政客們的認識要深刻得多。毫無疑問,回到全球供應鏈的情況來說,它給企業帶來了非常現實的利潤或利益,沒有這個的話,其他的都是假話。”魏少軍錶示。
6月7日,歐洲第二大半導體廠商意法半導體宣布和中國化合物半導體企業三安光電(600703.SH)簽署協議,雙方將於重慶新建一個8英寸碳化矽器件合資製造工廠,總投資32億美元,其中未來5年的資本開支為24億美元。這是今年外資在國內建立的首個合資工廠項目。
“重新理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來維護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實現再全球化。”魏少軍進一步指出,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之上。從產業模式上看,中國半導體產業是典型的設計、製造、封測分離模式。他回顧稱,此前國內已有關於是否該轉變產業模式、發展IDM(即集上述環節於一體的垂直整合模式)的探討,但也有反對觀點,認為分離模式是先進的產業模式。
恩智浦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主席李廷偉認為,當前極具挑戰的地緣政策環境下,出口管制、供應鏈中斷等不是單向的,是雙向的,現在中國的一些技術,也是對歐美的管制。如何從“逆全球化”到“再全球化”,他認為需要全球共贏,更加互相依賴,不像過去的全球化,需要做分工,現在需要更加互相依賴。
魏少軍錶示,“再全球化”需要特別強調“合作”。“如果說前面20年全球供應鏈的形成,是以’分工’為主要特徵,那再造全球化,’合作’一定會作為主要特徵。”他稱,中國的超大市場,要讓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都能共同獲利。
此外,目前中國芯片企業規模偏小、研發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需要“再全球化”通過外部力量壯大中國半導體產業。
據魏少軍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對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的135家全產業鏈半導體企業的2022年年報進行統計以後發現,截止今年4月30日,整個國內半導體上市公司總市值是30825億元,不到英偉達的一半。而且這些領先芯片企業的平均毛利率也有39.1%,研發支出也只有14.3%;另外,其中62家在科創板上市的芯片設計企業平均毛利率竟只有34.2%,比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平均62%低27.8個百分點,研發投入佔比雖然達20.8%但研發總量不到29.1億美元——這幾乎是2020年英特爾一家研發總額的1/5左右。
傳統市場之外,中國產業還應開闢新賽道,拓展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空間。以人工智能為例,魏少軍提出,人工智能是不可錯過的一場盛宴。中國有龐大的消費人口和數據,這意味著巨大的人工智能服務器市場規模。“這個龐大的市場,不是中國人能獨吞的,需要大家合作,重新定義人工智能的服務器。”
魏少軍錶示,在國內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發展中要走正道,同時還得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不要因為某些意識形態阻礙產業發展。具體到產業內部,我們也要走產業發展的正道,而不要想像著我們能夠一夜暴富或者孤立別人去做一些事情。
“只要走在正道上,我覺得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一定能夠實現”,魏少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