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中國要重新理解半導體產業全球化維護全球供應鏈完整性
由芯謀研究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2023 IC NANSHA)在廣州南沙開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了解到,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魏少軍出席論壇並發表了“半導體產業的再全球化”主旨講話。
魏少軍提到,逆全球化思潮下,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較嚴峻挑戰。他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我們認為中國的芯片製造發展較快,但實際上這個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資在華企業貢獻。魏少軍同時強調,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要堅定向前發展,中國的超大芯片市場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要重新理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維護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實現再全球化。
坦言集成電路上市企業效益欠佳
魏少軍先從全球半導體產業現狀談起。他表示,當前,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進程正在被中斷。今年以來,先是荷蘭對華禁售光刻機,再是日本政府出台針對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上的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挑戰。
魏少軍說,過去10年,國產集成電路的銷售收入持續增加。在肯定產業進步的同時,他理性地指出,以價值計算,國產芯片佔國內市場需求的比例從2013年的13.%提升至2022年的41.4%,與國內市場的需求仍相距甚遠。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魏少軍圖片來源:承辦方供圖
他還提供一組數據稱,2016年至今,內資半導體製造企業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4.7;但外資企業的增長更快,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外資半導體製造企業對中國半導體製造業增長的貢獻是內資企業的2倍。“我們的(半導體)製造業還需要很多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從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魏少軍也對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的135家半導體(全產業鏈)企業進行財務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這135家企業的總市值為30825億元,尚不及英偉達一半市值。同時,135家企業2022年累計實現營收2821.9億元,平均毛利率39.1%,毛利率較低。
此外他還對科創板62家芯片設計公司進行統計,它們2022年的平均毛利率為34.2%,比美國半導體企業的62%低了27.8個百分點;但它們的平均研發費用佔比為20.8%,比美國半導體企業高3.8個百分點。“這是好事。但如果只看研發費用總量,這62家科創板芯片企業的研發支出約為29.1億美元。”
我們如何實現半導體產業再全球化?
魏少軍錶示,中資半導體製造企業工藝技術目前主要在14納米,同時國內晶圓代工產能嚴重不足。截至2021年底,中資半導體企業現有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合計約44萬片。與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目前每月150萬片產能需求相比,差距巨大。
雖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存在挑戰,但不能不前進。在魏少軍看來,中國的超大芯片市場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和世界的依賴度會出現再平衡,但大趨勢不會變。
那麼,如何推動半導體產業實現再全球化?魏少軍提出,具體來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要揚長避短,掌握發展主動權,比如,中國在5G芯片上擁有領先優勢;其次,中國要堅持擴大開放,廣邀朋友。要重新理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維護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實現再全球化。“如果說,前20年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形成是以分工作為主要特徵。那再全球化,一定是更強調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發展。”魏少軍如是說。他強調,要用好中國超大市場,讓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共同獲利。
最後,中國集成電路還要緊抓新能源汽車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的全新機遇,拓展新空間。“人工智能是不可錯過的一場’盛宴’。發展高算力、低能耗或高能效的人工智能服務器/芯片成為必然,這就是發展方向。”魏少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