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猴子看顏色的方式相同嗎?
研究表明,某些負責色覺的神經細胞迴路是人類獨有的。色覺領域的研究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與猴子相比,人類有能力檢測更廣泛的藍色色調。據研究人員稱,”在人類視網膜中發現的獨特連接可能表明最近的進化適應性,即從眼睛向大腦發送增強的色覺信號”。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結構系的代理講師Yeon Jin Kim和教授Dennis M. Dacey領導了這個國際合作項目。
與他們一起工作的還有Dacey實驗室的Orin S. Packer;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Andreas Pollreisz;以及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拯救視力研究所的實驗眼科教授Paul R. Martin和眼科及視覺科學副教授Ulrike Grünert。
科學家們比較了人類和兩種猴子–舊世界獼猴和新世界普通狨猴視網膜中傳遞顏色的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現代人的祖先在大約2500萬年前與這兩種其他靈長類物種分道揚鑣。
通過使用一種精細的微觀重建方法,研究人員希望確定與色覺有關的區域的神經線路是否在這三個物種中保存下來,儘管它們各自採取了獨立的進化途徑。
科學家們研究了視網膜凹陷處的光波檢測錐體細胞。這個小凹點上密佈著錐體細胞。它是視網膜的一部分,負責看清重要細節所需的敏銳視力,如頁面上的文字或駕駛時的前方情況,以及色彩視覺。
錐體細胞有三種敏感度:短、中、長波長。有關顏色的信息來自於處理不同錐體類型信息的神經迴路。
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中發現的某種短波或藍色敏感的錐體電路在狨猴中是不存在的。它也與獼猴中的電路不同。根據早期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色覺模型,科學家們在人類色覺的神經細胞連接中發現的其他特徵是沒有預期的。
對編碼顏色感知的特定物種、複雜的神經迴路的更好理解,最終可以幫助解釋人類特有的顏色視覺品質的起源。
研究人員還提到一種可能性,即哺乳動物之間在視覺電路方面的差異可能至少部分是由它們對生態位的行為適應所形成的。狨猴生活在樹上,而人類則喜歡居住在陸地上。例如,在森林中變幻莫測的光線中發現成熟水果的能力,可能為特定顏色的視覺迴路提供了選擇優勢。然而,環境和行為對色覺迴路的實際影響還沒有被確定。
研究人員指出,更廣泛地說,在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和信號水平上對神經迴路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幫助回答許多其他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闡明神經電路設計的基本邏輯,並深入了解進化如何改變神經系統以幫助塑造感知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