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動汽車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據日本《產經新聞》3月26日報導,美中綠色產業之爭愈演愈烈,生存於夾縫中的歐盟因優勢地位不保深陷擔憂。在電動汽車(EV)領域,中國以出口和投資積極進軍歐盟市場。美國去年頒布《通脹削減法案》,其巨額補貼對歐洲企業形成巨大吸引力。
報導稱,德國和匈牙利正在目睹大批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進入。
全球最大的車載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去年在德國中部開設了第一家歐洲工廠。該公司還宣布計劃將在匈牙利建造一座大型工廠,投資額達到73億歐元。其目的是向德國等歐洲汽車巨頭供貨。
歐盟對中國的警惕情緒增強,導致來自中國的投資在2016年達到峰值後有所下降,但是汽車相關產業卻是例外。尤其是在推行親華政策的匈牙利,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巨頭紛紛前去建廠。
法國一家調研機構稱,去年中國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所佔份額為6%,但預計2030年最多可增至20%。歐洲電動汽車平均價格超過5萬歐元,而中國電動汽車的製造成本比歐洲低1萬歐元左右。中國製造商在價格和技術上都對歐洲公司構成威脅。
對於以守為主的歐盟而言,美國當局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構成威脅。它以稅收減免等形式為在北美完成最終組裝的電動汽車提供補貼。
受此影響,歐洲企業紛紛向美國傾斜。德國大眾本月宣布將分別在加拿大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開設電動汽車電池工廠和電動汽車工廠,二者均能享受法案規定的優惠待遇。而大眾在東歐建設新工廠的計劃暫被擱置。
瑞典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北方伏特公司也暗示,相比在德國建廠,它將優先考慮向美國擴張。
總部於布魯塞爾的非政府組織T&E指出,歐洲三分之二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計劃可能被取消或推遲。“歐盟被美中對立的火花濺到。如果不採取措施可能會成為最大的輸家。”(編譯/李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