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類可能會隨著氣候變暖而減小尺寸
由維也納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在海洋研究所(ICM-CSIC)的參與下,發現生活在海洋黑暗深處(水柱200米以下)的魚類將可能因氣候變暖而縮小尺寸,這可能產生重大的生態後果。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發表在《皇家學會議事錄B:生物科學》雜誌上。
中層魚類是海洋食物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巨大的、大部分仍未開發的食物資源,是生物碳泵的巨大貢獻者,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其未來是未知的。
為了準備這項研究,作者從愛琴海羅得島80-70萬年的沉積層中獲得了魚耳石,這是骨魚內耳中用於感知聲音和平衡的小石頭。然後他們分析了這些耳石,以監測整個冰川期和間冰期的魚體大小變化。
這些結構的形態對於每個魚種來說都是特殊的,它們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它們所來自的魚類個體的大小,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它們,以重建過去的魚類動物群。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維也納大學的Konstantina Agiadi解釋說:”通過耳石分析,我們發現在冰期期間,當全球溫度上升4°C時,魚類的大小減少了35%,這可能在今天由於海洋變暖而再次發生。”

小魚兒,大影響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探討氣候變暖對海洋深處,即中層區(200-1000米深處)的後果的少數工作之一,重點是”燈魚”的變化,這是一群小型中層魚類,因其能夠自己產生光而得名。
ICM-CSIC的研究員和該研究的共同作者Marta Coll解釋說:”了解這些生物對海洋變暖的反應是關鍵,因為它們有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且是海洋食物網中其他生物的巨大食物資源”,她補充說:”這些魚占深海中魚類生物量的一半以上,大約是全球年度漁業總捕獲量的100倍”。
燈魚是生物碳泵的重要貢獻者,這是一種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自然機制。最初,浮游植物有機體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然後,每天晚上,燈籠魚向上走幾百米到海洋表面,然後返回中層區,從而將大量的碳從表面帶到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