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壓抑?科學家發現實施善意的行為可能會有所幫助
新的研究表明,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症狀的人可以通過做善事來幫助自己的康復。該研究發現,善意的行為比其他兩種治療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方法更能改善症狀。最重要的是,善意行為技術是唯一被測試的干預措施,它幫助人們感到與他人有更多的聯繫。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其特點是悲傷、無望,以及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整體福祉,並且可以由遺傳、生物、環境和心理因素共同造成。研究的共同作者大衛-克雷格說,他領導了這項工作,作為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論文的一部分。
“社會聯繫是生活中與幸福感最密切相關的成分之一。實施善舉似乎是促進這些聯繫的最佳方式之一,”克萊格說。
克雷格與俄亥俄州的心理學教授詹妮弗-切文斯(Jennifer Cheavens)一起進行了這項研究。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積極心理學雜誌》上。
該研究還揭示了為什麼做善事的效果這麼好。它幫助人們把注意力從他們自己的抑鬱症和焦慮症症狀上移開。這一發現表明,許多人對抑鬱症患者的一種直覺可能是錯誤的,謝文斯說。”我們經常認為,抑鬱症患者要處理的事情已經夠多了,所以我們不想通過要求他們幫助別人來給他們增加負擔。但這些結果與此背道而馳。為人們做善事,關注他人的需要,實際上可能有助於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自我感覺更好。”
這項研究涉及俄亥俄州中部的122人,他們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鬱症、焦慮症和壓力症狀。
在一次介紹性會議之後,參與者被分成三組。其中兩組被分配到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經常使用的治療抑鬱症的技術:計劃社會活動或認知再評價。
社會活動組被指導計劃每週兩天的社會活動。另一組被指導進行CBT的主要內容之一:認知再評價。這些參與者每周至少保持兩天的記錄,幫助他們識別消極的思維模式,並以一種可以減少抑鬱和焦慮的方式修正他們的想法。
第三組的成員被指示在一周中的兩天裡每天進行三次善意的行為。善良行為被定義為”使他人受益或使他人快樂的大或小的行為,通常在時間或資源方面對你有一定的代價”。
參與者後來說他們所做的一些善舉包括為朋友烤餅乾,主動送朋友一程,以及給室友留下帶有鼓勵話語的便條。
參與者按照他們的指示做了五週,之後他們再次接受評估。研究人員又在五週後對參與者進行了檢查,看干預措施是否仍然有效。
研究結果顯示,所有三組的參與者在研究的10週後都顯示出生活滿意度的提高,以及抑鬱和焦慮症狀的減少。
“這些結果是令人鼓舞的,因為它們表明所有三項研究的干預措施都能有效地減少痛苦並提高滿意度,”克雷格說。”但是善意的行為仍然顯示出比社會活動和認知重估的優勢,它使人們感到與其他人有更多的聯繫,這是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部分。”
此外,結果顯示,仁愛行為組在生活滿意度以及抑鬱和焦慮症狀方面比認知重估組有更大的改善。在這項研究中,僅僅參與社會活動並不能改善社會聯繫的感覺。
“有一些關於執行善意行為的具體內容,使人們感到與他人有聯繫。”她說:”僅僅在其他人身邊,參與社會活動是不夠的。”
克雷格說,雖然這項研究使用了CBT的技術,但它與經歷CBT的經歷不一樣。那些接受完整治療的人可能比這項研究中的人有更好的結果。但研究結果也表明,即使本研究中給予的有限的CBT接觸也是有幫助的。”不是每個可以從心理治療中受益的人都有機會得到這種治療。但是我們發現,一個相對簡單的一次性訓練對減少抑鬱和焦慮症狀有真正的效果。”
而且除了傳統的CBT之外,善意的行為可能在創造社會聯繫方面有額外的好處,像幫助他人這樣簡單的事情,在幫助治愈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方面可以超越其他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