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藏品B站的“危險”想像力
短短數月,“數字藏品”概念火了。據公開數據,當前國內已有超過20家上市企業佈局數字藏品相關業務,BAT、字節、快手等互聯網公司悉數入局,今年2月到5月的三個月間,超200多家數字藏品平台橫空出世。
當大火的NFT概念傳入國內,由於監管明令禁止虛擬貨幣流通,“數字藏品”應運而生。在老牌互聯網大廠阿里、騰訊等推出“鯨探”“幻核”等自家數字藏品平台後,擁有更多年輕用戶基礎的嗶哩嗶哩在今年迅速入局,打法似乎更為多樣。
近日,多名B站用戶都向《IT時報》記者肯定B站數字藏品的投資價值——以6月16日B站發行的“乾杯!京劇”系列數字藏品為例,按照不同屬性稀有度,299元的一個數字藏品僅僅數天便可在二級市場估價最高升值至數万元。
顯然,熱潮正在悄然湧現。而針對數字藏品相關問題,B站官方向《IT時報》記者回應稱,此方面暫時無可透露。
1
“搶到就是賺到”
“我建議你多看看這次的京劇系列。”擁有30多個數字藏品的B站用戶SpecZY告訴記者,“ 17萬人搖號,1700多個藏品,搶到就是賺到。 ”
誇張的數字,是B站數字藏品火熱程度的真實反映。事實上,這始於B站開放數字藏品“轉贈”功能。
截至目前,B站一共推出“鴿德”、不亦樂“虎”、“寅虎”“乾杯2022”“泠鳶十週年紀念”“乾杯!京劇”等6個系列數字藏品。首款藏品“鴿德”推出於1月5日,僅面向2021年全勤6級用戶發行2000個,剩下233個則由平台預留。而在4月26日,B站數藏官方公佈“轉贈”功能開放說明:用戶購買、獲贈數字藏品並持有滿30天后可以無償轉贈給其他實名嗶哩嗶哩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30天”的轉贈日期、冷卻期相比其他平台無疑屬於較短的行列。為防止“炒作”,當前兩大數藏平台中,騰訊旗下“幻核”截至目前尚不支持“轉贈”,而阿里旗下的“鯨探”規定:用戶購買擁有數字藏品達到180天,可向其他實名用戶發起轉贈,受贈用戶接收數字藏品滿2年後方可再次轉贈。
轉贈開啟後,不少擁有B站數字藏品的用戶們開始收到詢價的私信。“如果不是有人在B站私信我問我頭像賣不賣,我都不知道B站的數字藏品能賣這麼貴了?”一名微博用戶表示。
《IT時報》記者發現,B站的數字藏品統一擁有稀有度“屬性”,稀有率在1%以下的屬性將被標註為“金色”,同系列藏品屬性越多越難得。而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以0.1元錢價格發行的一個“7屬性6金”的“鴿德”,足以賣到1萬元以上的高價。
關注NFT領域的SpecZY在B站開放“轉贈”功能後才開始大量收集B站數字藏品,如今基本上每個系列都有藏品。
“現在鴿德的底價應該在3~ 4K,發行量規模達8萬個的寅虎系列最便宜,均價200元,我目前在收集乾杯系列,乾杯系列最高稀有度的科幻類,均價在4萬元左右。”SpecZY表示,自己目前為止一共投資了約2萬元,其中兩個稀有藏品如今都能賣到1萬元左右,“粗略估計,全賣掉投資翻個倍是可以的。”
2
交易難逃“灰色地帶”
熱潮的背面,國內監管對於數字藏品交易的態度尤為審慎。
6月17日,國家級數字文創規範治理生態矩陣成立大會召開,矩陣發展夥伴聯合發布《數字文創規範治理生態矩陣公約》,提出數字文創治理方面的十一條建議,其中便包括“禁止展開NFT業務,對數字藏品、元宇宙等活動進行風險監測與預警等”。
事實上,當前所有國內主流數藏平台上藏品的流動均依賴於“轉贈”,且都明確禁止“炒作”,B站也不例外。
在公佈“轉贈”功能的同時,“嗶哩嗶哩數字藏品”官方號曾聲明:“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炒作、欺詐,以及使用數字藏品的任何非法使用方式”,此外“發生炒作等不良行為後,不排除未來進行整體轉贈規則調整”。
另一方面,國內其他平台同樣對“數字藏品”交易噤若寒蟬。3月底,微信曾封禁一批數藏平台公眾號,近日《微信公眾平台運營規範》更新將“虛擬貨幣及數字藏品交易行為”列入“違法違規經營行為”。6月20日,微信官方公開解釋,此次更新是根據相關法規,對炒作、二次售賣數字藏品進行規範化治理。
《IT時報》記者發現,國內多家二手交易平台均搜不到“數字藏品”及相關內容。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輸入“鴿德”“嗶哩嗶哩數字藏品”後均顯示無相關搜索結果,唯有輸入“嗶哩嗶哩鴿子頭像”方可找到藏品。
3
謹防騙子和倒爺
在這種語境下,圍繞數字藏品的“場外交易”難免進入灰色地帶,催生騙子、倒爺等角色。
B站up主“聲控週不鴿”是一個2021年“全勤六級號”,因此在“鴿德”發行時收到過通知。此前,他並沒有特地關注NFT領域,但認為B站首款數藏“鴿德”相當有紀念意義,因此也產生不小熱情。作為一名程序員,他當即想到,如果可以做一個App/小程序來幫大家了解“鴿德”,也許能幫助到同樣喜歡這款藏品的用戶。
1月13日,“聲控週不鴿”花費3天時間開發的“鴿德”圖鑑小程序“鴿潭市”正式上線,這款不斷完善的小程序列出了所有鴿德頭像的外形、屬性,能夠幫助人們直接查到藏品的珍稀程度。
但後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想像。“我發現受益最大的是倒爺。”“聲控週不鴿”告訴記者,“大多數人只是用一次,大致看下有哪些’鴿子’,而反複使用的人其實是倒爺,他們用來介紹稀有度,會更直觀一些。”相關視頻發布後,還引來不少陌生用戶詢問具體“鴿德”買主的信息,“我都拒絕了。”
今年6月,看到B站官方也推出了相關圖鑑,“聲控週不鴿”便將自己的小程序關閉了。由於中途曾關閉近3個月,小程序的整體開放時間並不長,但據他統計,開放的時候日活100人,每天都能新增20人左右,累計超過3000人曾使用過。
除去“倒爺”,詐騙同樣也在發生。
5月,SpecZY便曾遭遇場外交易的“詐騙”。賣家是一名ID為“森億林”的B站用戶,擁有一個“乾杯系列”藏品,SpecZY向其轉賬2000元後,對方直接“消失”了。後續他才發現,落入騙局的除去自己,還有其他數位用戶,受騙金額總計超過1萬元。
“已經報警了,但現在還沒抓到。”SpecZY說,此前交易基本上都是用支付寶、微信直接轉賬,沒受騙只能說是幸運,“太相信網友了”。
一名ID名為“_妮co”的B站用戶在SpecZY的動態下評論道:“我也’中獎了’,看我主頁避雷。”而這位用戶的動態顯示,儘管交易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進行,但其仍然被騙走了2200元。
4
年輕人熱衷“數字藏品”
回顾B站的数字藏品之路,不难发现“年轻”“新潮”“二次元”等贴近用户身份认同的是显著特色。
當前,幾乎所有B站數字藏品都能作為用戶頭像使用,並在頭像一旁附帶“鑽石標”。一些系列數字藏品還能擁有特殊裝飾,例如5月13日發行的“泠鳶十週年紀念”數字藏品,持有用戶可擁有視頻形式的個人空間“泠鳶”頭圖及專屬站內權益(直播間專屬禮物、數字藏品彈幕)等,部分藏品還用做泠鳶生日二創活動的獎品。
“B站二次元氛圍比較濃,做這種數藏比較有優勢。”SpecZY總結道,儘管藏品已經升值,但現在他還不打算賣。
《南方都市報》一篇報導中透露,數字藏品市場中,90後和00後的玩家佔66%。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則向記者表示:“對於Z世代而言,數字藏品是一個新潮的事物,是身份建構、圈層社交的一個利器。另外,大部分的數藏平台參與門檻較低。”
迄今為止,B站仍無愧為年輕用戶佔比最高的視頻平台。在2022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B站曾公佈,其用戶平均年齡23.5歲,有86%的用戶是35歲以下。
此外,對比其他互聯網大廠入局數藏“另起爐灶”的做法,B站直接以視頻社區作為數字藏品發行、流轉的場所,也具有更強的社區屬性,更大規模的潛在用戶基數。
記者觀察到,B站上不少數藏品交易前期都是通過私信、評論等方式搭線,一些長期進行數藏交易,主持拍賣的用戶會被視為大V,其他用戶通過關注大V動態了解行情。而動態中的“#話題#”功能同樣可用來作為交易論壇。
與其它互聯網公司相比,B站的數字藏品之路,打法更為花樣,入局更加迅猛。在某招聘網站上,B站為NFT公關策劃經理開出25~45k的高薪。
5
B站的“新故事”?
數字藏品,會是B站的“新故事”嗎?
6月9日晚,B站公佈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50.54億元同比增長僅30%,創3年來最低增速記錄,而調整後淨虧損16.5億元,同比擴大85%。
從營收結構上來看,原本主營收業務的廣告、電商營收都受到上海疫情的影響,其中廣告營收10.4億元,已是該業務近年最低增速。而此前曾有媒體報導,B站財報中佔據“收入分享支出”大部分的UP主激勵,也在今年3月有多位UP主反映大幅縮水。
面對疫情、用戶增長帶來的壓力,發行數字藏品或許也能為承壓的B站帶來一股現金流。迄今為止,B站發行的數字藏品中,不亦樂“虎”、“乾杯2022”系列為99元,“乾杯!京劇”為299元,“泠鳶十週年紀念”則為399元,發行數量則大多在2000~10000個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B站還聯合新加坡團隊CryptoNatty在海外發行“Cheers UP”NFT,總數10000枚,團隊預留233個,9767個面向公眾發行,每一枚售價0.12以太幣,折合2300元人民幣。
6
國內數藏投資的差異化風險
在元宇宙、Web3.0等概念火熱的背景下,數字藏品正成為“香餑餑”。據算力智庫統計,2021年我國共計發售數字藏品數量約456萬份,總發行價值約為1.5億元,而2026年我國數字藏品市場規模將達300億元。
相比基於區塊鏈公鏈的“非同質化代幣”NFT,數字藏品的發行基於國內平台的聯盟鏈、私鏈,雖然同樣具有“不可替代”“可追溯性”等特性,但已然同虛擬貨幣交易無關,更加強調數字文創的收藏價值。
可預見,在國內一貫避免將“NFT金融證券化”的監管下,不強調流通性的國內數字藏品存在更多可預見的投資風險。
“NFT和數字藏品對我來說都是很大風險的投機行為,相比之下,NFT有區塊鏈的支撐,非公鏈的對我來說泡沫更大,連公鏈的估值都不可能,更別說非公鏈了。”一名長期關注NFT的投資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也許這個泡沫不會破,也許慢慢變成了一種新的投資方式,也許明天就會破,都說不准。 ”
作者/IT時報記者崔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