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將於近日擇機發射
昨天(8日)下午,天舟四號貨運飛船任務組織了發射前系統間全區合練。此次合練結束後,標誌著全區各系統具備執行發射任務的條件。此次是除“點火發射”之外,參試測控通信系統最多、最全的一次綜合模擬演練,也是發射前最後一次合練。
主要針對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組合體發射入軌階段各項工作進行檢驗。北京飛控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以及任務各測控場站實施聯調聯控,做好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合練中,參試各系統嚴密組織,各級指揮員口令準確,技術人員操作熟練,系統之間相互配合密切,確保了各項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目前預測,發射當天天氣情況滿足發射要求,此次合練結束後,標誌著全區各系統具備執行發射任務條件,後續將完成加註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新一代指揮顯示系統為發射提供信息支撐
5月7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平穩轉運至發射區。
在昨天結束的全區合練中,新上線的跨平台指揮顯示系統,為指揮員判斷火箭飛行狀態提供更加精確的信息支撐。
航天發射指揮顯示系統可以實現火箭的測試發射進程、測控設備跟踪、各大保障系統工作情況、通信鏈路狀況以及氣象實況等信息的實時顯示,是火箭發射指揮決策的中樞。
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中心工程師李文超:火箭在飛行過程中,地面的跟踪設備以及火箭自身會向中心傳輸海量的實時數據,我們的工作就是解讀、處理、運用這些數據,把它們轉換成可視化的信息,簡潔精準地展示火箭飛行態勢,為指揮員迅速準確地判斷火箭的飛行狀態提供信息支撐。
近年來,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發射任務呈現運載器和載荷型號多樣、多發不同周期任務並行開展、設備人員分佈分散等特點。針對新形勢、新特點,指控中心抽調精兵強將,成立科研團隊,積極推動新一代指揮顯示系統研發,實現了移動跨平台的火箭飛行態勢展示和輔助決策等功能。
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中心技術室主任李慶亮:我們大膽進行了多項的技術創新,比如,把遙測圖像(火箭上攝像頭採集的圖像)融合到系統中來,另外,通過專家系統自動化評估測量設備的跟踪情況,採取網雲化手段增強系統的穩定性等。這些技術創新讓指揮員有了更好的使用體驗,信息展示更簡潔,但蘊含的內容更豐富,能夠提供更多的決策依據。
長征七號遙五火箭將托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發航天器,將為神舟十四號乘組三名航天員提供6個月的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以及開展多種空間應用領域提供物資保障。
負責托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火箭,在此前已經完成天舟一號到天舟三號三次發射任務。與天舟三號任務相比,此次天舟四號任務的火箭測試發射流程由原來的35天縮短為27天。通過優化設計和流程,有效提高火箭執行發射任務的適應性。
航天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型號辦副主任設計師沈丹:主要測發流程的優化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箭上的一些慣性器件,在總測現場測試好以後就直接安裝到箭體上,隨著箭體海運到文昌發射場。這樣的好處就是,到發射場的安裝和測試的時間就不再佔用了。再一個就是,在加註過程中,以往的是煤油加註後進行液氧的加註,這兩個是完全串聯的流程。那麼這次在液氧加註之前的遇冷階段,煤油仍舊在加註,就使得整個原來的串行流程得到了壓縮。煤油在箭體裡邊存放的時間越短,它的溫度上升就越小,推進劑的品質也就更好。
發射任務中,要實現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的交會對接,需要將貨運飛船精確推送至天和核心艙所在的空間軌道面,這就要求火箭必須按照預定時間,毫秒不差點火升空。為了更好地適應故障情況,提高火箭按時發射的能力,此次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就利用迭代製導的算法擴展發射窗口。
航天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型號辦副主任設計師沈丹:即使與標準的起飛時刻偏差了兩分鐘以內,在空中它會自己去尋找一條合適的路線,使得我們與空間站相遇,還是按照工程總體要求的既定時刻和空間位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首次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導航接收的第一優先級。
航天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型號辦副主任設計師沈丹:也就是說火箭起飛以後,導航都是優先由北斗來提供。我們也對這項更改進行了充分的測試。評估還是很可靠的。此外導航的接收也是可以切換的,在某一款導航系統定位精度不滿足實時要求的時候,它還可以自動切換為其他的系統,保證飛行是可靠的。
火箭發動機系統方面,YF-100和YF-115也完成了多項工藝和技術改進,提高了動力系統可靠度,也使得火箭更加安全。
通信團隊:火箭飛行時連接地面的唯一紐帶
發射在即,還有一支忙碌在一線的隊伍,就是航天發射工程中的通信團隊。作為火箭飛行過程中跟地面連接的唯一紐帶,通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信機房裡,電源崗位負責人曾慧青端坐在顯示器前全神貫注。她所在的崗位相當於通信系統的“心臟”,主要職責是保障通信信息中心設備供電不間斷。
文昌通信站電源崗位負責人曾慧青:從口令下達到人員操作,每一個步驟我們都進行了規範。航天發射任務,語音指揮、衛星圖像、頻率信號、氣象信息……這些信息的傳遞,都要依靠我們通信線路。
胡保凱是文昌通信站線路維護員,通常巡視一圈線路需要走四個多小時。一身“海島黑”,讓二十多歲的胡保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不少。
文昌通信站線路維護員 胡保凱:不管夏天有多熱,我們都在線路上,雖然不在發射現場,但火箭升空的時候我也感到非常自豪。
這支通信團隊認真總結了各種型號火箭任務的信息變化,修訂完善方案預案,優化處置流程,根據火箭通信保障特點,他們進行了專門的技術狀態變化識別和風險分析,針對性地開展機線整修和全網病毒查殺,深入進行設備巡檢,完成上百次通信線電路的測試。
文昌通信站網絡維護技師王剛:要查看火箭發射過程中網管是否告警,密切監視設備及鏈路狀態,觀察網絡流量是否正常,時刻關注是否有病毒或網絡攻擊事件,萬無一失、圓滿成功是我們唯一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