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集體殺跌中概股底在何方?
上週,美國證監會(SEC)點名5家中概股稱有“退市風險”,使得中概經歷了一波集體“殺跌”。拉長時間軸來看,中概股經歷的又何止一回衝擊。根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14日,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280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261只個股股價下跌,佔比高達93.21%。
縮短時間軸來看,今年年初至今,就有184只中概股跌幅超過20%,53只中概股股價跌至腰斬甚至更低。
再看價格,超過70%的中概股跌破5美元/股,69只中概股股價甚至不足1美元,280只中概股的均價只有7.47美元/股。面對如此“便宜”的價格,中概股的性價比是否已經完全凸顯?又或許,此時已不再是價格便宜與否的問題?面對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在美中概企業又能做些什麼?
一場歷時一年卻依舊來勢洶洶的普跌
從一年間的跌幅排行榜來看,跌幅超過90%的中概股多達39家,股價下跌超過95%的有14家。分行業來看,多以教育服務、互聯網軟件與服務、煙草為主,包括掌門教育、E家快服、天睿祥、高途集團、精銳教育、樸新教育、好未來、逸仙電商、霧芯科技等跌幅皆在90%以上。
觀察最新一周的走勢,美股重要指數均下跌,其中,中概股指數下跌幅度最大達到20.9%,納斯達克指數下跌3.5%,羅素大盤指數下跌2.9%,標普500指數下跌2.9%,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2%,羅素小盤指數下跌1.1%。
具體來看,上週共有62家中概股下跌超過20%,滴滴出行以52.99%跌幅排在首位,逸仙電商下跌44.09%居次,霧芯科技下跌43.35%。市值排名前十的中概股除網易(-7.07%)和中國人壽(-7.2%)外,跌幅全部超過10%,京東股價一周下跌24.53%,拼多多下跌22.15%,百度下跌19.24%。
面對中概股的超跌,有人認為長期投資邏輯沒有變,有人卻表示,估值模型已經被“打斷”,很難價值再發現。
“我覺得自己快失業了。”某美資基金負責中概股的投資經理對記者自嘲道,“從去年開始,內部合規部門就開始將中概列入禁買行列,到現在也沒有變化。”
該投資經理稱,不少重倉中概股的投資機構業績受到了較大影響後採取了類似的策略,將對中概股的指令從“控制倉位”逐步轉為“禁買”和“清倉”。他表示:“剛開始僅是部分機構,而後有更多的機構都陸續加入這一行列中。”
另一位在美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對記者表示,機構的估值模型通常覆蓋3~5年,但就目前的情況看,過去對中概股的估值模型已經完全被推翻,邏輯被打斷甚至“打穿”。“就像是長跑運動員失去了雙腿後,雖然還可能通過努力實現其他成就,但一定不會再是長跑運動員了。”
關於中概股是否已經足夠便宜,兩位投資人都提出了一致的觀點:確實跌出了性價比,但不是機構投資的性價比,而是個人投機的性價比。“永遠都有人從高風險中獲得高收益,但我的建議是再觀望一下。”上述基金管理人表示。
也有觀點認為中概股的性價比已經凸顯。
易方達基金在上週發布的《致易方達中概互聯網ETF聯接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中表示,目前旗下產品所主要投資的中概互聯網公司因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估值已是相對低位,並在信的最後寫道:“買在無人問津處,賣在人聲鼎沸時。理性定投可為路,時間玫瑰顯價值。”
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14日表示,大部分消息已在去年12月被大幅報導,且年初至3月10日前中概股已下跌18%,此次拋售的幅度確實超出預期。投資者情緒疲弱、宏觀數據不佳以及近期盈利預測下調也可能是下跌的原因。儘管如此,隨著政府刺激政策開始起效以及一季度業績公佈,盈利增長勢頭有望提升,從而支撐MSCI中國和中概股。
國泰君安也在研報中表示,此前針對《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的中美談判市場存在達成和解的樂觀預期,但本次列入警示名單表明雙方並未取得一致,因此導致事件落地後大跌,目前板塊估值已回到疫情底部水平,相關權重股業績與估值性價比突出。在中概互聯板塊調整較為充分,公司回港上市已無制度障礙且融資規模對市場影響有限的情況下,當前不宜過度悲觀。受國際緊張局勢及美國加息影響,短期不排除進一步下探,但板塊長期價值仍在,建議靜待板塊指數與市場情緒調整到位後投資機會的到來。
能做的不只是等待
2022年3月10日,美國證監會(SEC)發佈公告,根據HFCAA,認定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5家公司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並納入臨時被識別名單(provisional list)。若上述公司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會計監督委員會所要求的報告(主要是審計底稿等相關核心數據),則將被強制退市。
3月11日凌晨,中國證監會發布了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對於近日美國證監會發布消息,依據HFCAA認定了五家在美上市公司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中國證監會表示已經註意到了相關情況,並稱這是美國監管部門執行《外國公司問責法》及相關實施細則的一個正常步驟。
證監會表示尊重境外監管機構為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加強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但堅決反對一些勢力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錯誤做法。“我們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精神,願意通過監管合作解決美方監管部門對相關事務所開展檢查和調查問題,這也符合國際通行的做法。”
雖然SEC根據HFCAA對中概股進行識別並非突發事件,今年年初SEC頒布了針對中概股公司的意見函,旨在引導中國公司就其各類風險提供更準確、直接、透明的信息披露,但點名部分公司的偶發依舊衝擊了中美針對上述法案存在達成和解的樂觀預期,大跌也隨之而來。對於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而言,除了等待能做些什麼?
對此美國美邁斯律師事務所(O’Melven & Myer LLP)資深律師鍾雪垠對第一財經表示,根據HFCAA的規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聘請了註冊於美國之外的審計師,且PCAOB認定在其註冊地無法完整開展檢查或調查,SEC有責任持續識別該公司並予以披露。
“因此,企業除了等待可能還會面臨幾種選擇,一是選擇一家非中國的審計機構替換現有審計機構;二是計劃私有化,為二次上市鋪路。”
“我們認為未來中美監管層面進行協商、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仍有空間。”德匯國際律師事務所(Dorsey & Whitney LLP)全球合夥人、北京管理合夥人劉思銳也對記者表示,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有眾多非常優秀的中國企業,代表了中國市場最為活躍、最具成長性的市場主體。一方面,中概股公司在本階段應當在專業律師及中介團隊的協助下繼續積極探索美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合規工作方案;根據HFCAA中的申報規定,公司需要積極履行並謹慎落實相關材料提交和信息披露工作。另一方面,中概股的信息合規問題涉及復雜的製度協作問題,需要中美的監管層協商合作,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
“受到跨境監管環境變化影響,也確實有很多我們的客戶以及其他中概股公司希望進行回港、回A的操作,在境內進行二次上市。”劉思銳進一步表示,總體而言,中概股主要的應對方式包括三種:
其一,在香港市場進行再次上市,具體方法例如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及雙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其二,進行私有化,並且在私有化後回內地或香港上市交易。其三,完全遵守SEC的要求接受相關審計核查,繼續在美國交易。“無論如何,我們建議中概股企業準備積極的應對預案,與我國監管機構、境內外專業團隊保持密切溝通。”
據王宗豪統計,大部分中概股(52家公司佔中概股總市值的96%,包括20家已經兩地上市的公司)目前已經具備香港二次上市資格。另外,港交所和監管機構正就放鬆不符合利潤要求的“科技創新”企業上市規則進行磋商。他表示,假設最終規則與生物科技公司適用的規則相似(市值高於15億港元),大約超過41家中概股公司有望獲得香港上市資格(佔中概股總市值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