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腦機公司被控訴虐猴:反复感染、癲癇發作、殘害致死
據報導,美國醫師醫藥責任協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以下簡稱PCRM)宣布將向負責監管實驗用動物的美國農業部提出申訴,指控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以下簡稱UC Davis)在2018年至2020年間對Neuralink的23隻猴子進行侵入性和致命的大腦實驗,違反了《聯邦動物福利法》。
根據PCRM的說法,該投訴是基於PCRM在2021年提起初步公共記錄訴訟後才公佈的近600頁令人不安的文件。今天,PCRM向Yolo縣高級法院提起了第二起公共記錄訴訟,要求UC Davis公開猴子的視頻和照片。
作為Neuralink開發的“腦機接口”的一部分,大腦植入手術要在動物頭骨上鑽一個小孔,然後在大腦的特定區域插入硬幣大小的無線芯片。
PCRM在投訴中指出, Neuralink和UC Davis的工作人員未能為瀕臨死亡的猴子提供足夠的獸醫護理,他們使用了一種未經批准的物質“生物膠”,將猴子的部分大腦破壞從而造成猴子死亡,同時在實驗中也沒有給予猴子足夠的心理關懷。在另一實驗方案中使用未被批准的外科粘合劑,填充猴子頭部兩個植入物之間的空間。
實驗中使用的獼猴被單獨關在籠子裡,頭骨上有鋼釘,遭受“面部創傷”,大腦植入後癲癇發作,植入部位反复感染。在某些情況下,由於健康狀況惡化,Neuralink和UC Davis甚至在計劃的實驗中使用猴子之前就對它們實施了安樂死。
PCRM的研究倡導協調員Jeremy Beckham說:“這些文件顯示,猴子們的大腦在粗製濫造的實驗中遭到了殘害,然後在那裡忍受折磨直至死亡。難怪馬斯克和這所大學不想讓這種可怕暴行的照片和視頻被大眾看到。”
據稱,其中一隻猴子缺了幾根手指與腳趾,原因可能是實驗帶來的痛苦所導致的“自殘或其他不明創傷”,這只殘疾猴子最後被處死。
另一隻頭骨上開了孔,腦內放入無線芯片的猴子,因未得到足夠的護理,發生了出血性皮膚感染,最後被安樂死。
還有一隻雌性獼猴,腦內被放入無線芯片後,出現劇烈的嘔吐、乾嘔、喘氣等症狀。幾天以後,文字記錄稱此獼猴“因體力耗盡而倒地不起”,隨後被處死。屍檢顯示猴子出現嚴重的腦溢血。
該大學拒絕公佈照片和視頻,聲稱這些記錄屬於Neuralink 。PCRM認為,在公共設施進行的工作和創建的材料受加州公共記錄法的約束,必須披露。
另據observer報導,2021年4月, Neuralink 發布了一個3分鐘的視頻,內容是一隻名叫“Pager”的九歲的猴子被植入了兩個Neuralink 芯片,只用大腦玩視頻遊戲。
“我對整個視頻都持懷疑態度”,PCRM的研究倡導協調員Jeremy Beckham說。“UC Davis的記錄顯示,所有頭上裝有硬件的猴子都患有非常嚴重的衰弱症狀——它們的植入物受到感染;有幾隻出現癲癇發作;其中幾隻在幾天內死亡……但YouTube視頻中的Pager看上去是一隻健康的猴子。”
“此外,在動物使用協議中描述的硬件包括一個所謂的“pillbox”連接器,它位於猴子的頭頂上。YouTube視頻裡並沒有顯示這些內容”他補充道。
獲取的文件顯示,PCRM在23隻猴子中,對16只進行了大腦移植,另外7只“缺乏手術經驗”的猴子於2020年11月從UC Davis設施運到Neuralink ,兩個月後PCRM向大學提交開放記錄請求以獲得與研究有關的信息。
在2021年4月8日發布的YouTube視頻中,解說員說, Pager在演示前六週就得到了植入物。
Neuralink和UC Davis均未回復置評請求。
科技倫理矛盾屢次上演
倫理道德該不該為科技研究讓路?
事實上,科技研究與倫理道德的矛盾由來已久。
自20世紀以來,人來在面對不斷加速的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在思考一些研究實驗是否違背了人類所奉行的倫理道德。
隨著各種研究課題被提出,隨之而來的除了一個個令人歡呼雀躍的研究成果,還湧現出種種倫理道德的問題。
1997年2月,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證明了利用細胞進行克隆是可行的,這無疑是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但彼時出現的質疑觀點是,如果這項技術被引入人類自身的繁殖,就會導致人倫關係的混亂。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賀建奎稱,此次研究基因編輯胚胎目的是為了使胚胎髮育成可以免疫艾滋病的嬰兒,讓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妻有機會生育一個不患有艾滋病的孩子。
此消息一出便迅速激起軒然大波,震動了世界。各界人士對此的激烈討論讓科技研究與倫理道德的矛盾再一次上演。
有觀點認為,這是一次能夠為全人類造福的科技進步,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能夠提高人類的生存能力。
也有觀點認為,兩個新生兒“被迫”地接受了編輯,在生命之初就喪失了選擇“正常人生”的權利,更無從談及研究者對生命的尊重。這種行為是將人類嬰兒當成小白鼠一樣放在實驗室裡供科學家們做實驗,違反了人類的倫理道德底線,是在挑戰人類目前的倫理規則。
甚至有網友調侃戲稱,“基因編輯”的孩子長大後,萬一能成功婚育,就會把“變異基因”傳下去,污染整個人類的“基因庫”。以後說不定真要出現綠巨人和哥斯拉了。
該事件曝出後,更是有122位國內的科學家迅速發表聯署聲明,強烈譴責賀建奎的相關研究,並將其行為稱之為“瘋狂”。許多相關領域的國內外學者也認為賀建奎的實驗是違法倫理道德的,是對誕生的嬰兒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不負責。
202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雷瑞鵬也曾在文章《科技倫理治理的基本原則》中提到“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文章指出,有可能決定人類命運的重大決策(例如未來世代人的健康)被少數人在實驗室悄悄決定,而不顧科學共識和倫理規範;在市場的誘惑下,科學原來固有的自我校正機制已經失效。因此,應該改變決策路徑,讓有專業知識的人文社科學者和公眾代表以及關注科技創新的民間組織參與到上游科研決策過程,加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信任。有些對社會和人類有重大影響的研究項目和課題(例如可遺傳基因組編輯臨床試驗)不僅需要科學共同體的共識,而且需要社會共識。
諸如此類充斥著科技倫理矛盾的研究成果還有很多,比如代孕、變性手術等等。
這種矛盾是由於科技發展的速度與社會意識的不同步引起的。有人認為,科技本身並不具有倫理道德的屬性,它僅僅是一種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也有觀點認為,科技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被賦予倫理評價。
或許,科技研究和倫理道德的矛盾將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