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首次發現恐龍遺跡,發現人是一位廣州的中學生
2022年1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足跡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這是該地區有關恐龍的首次報導,擴大了白堊紀恐龍在中國的分佈範圍。論文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
此前,廣東的南雄、河源盆地,廣西的那霸盆地以及湖南的株洲盆地都曾發現過恐龍化石,但在廣東省西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和湖南省南部的交界地區卻鮮有關於恐龍化石的報導,懷集盆地也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記載。
廣州市初三學生倪子傑自幼熱愛大自然,對化石有濃厚興趣,2021年7月,他偶然在粵西北的懷集縣一處建築工地邊上發現了幾個疑似恐龍足蹟的化石,當即聯繫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課題組,並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隨後,邢立達課題組,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等學者來到了懷集,對已暴露的恐龍足跡及其岩層層面進行了詳細研究,並利用無人機、立體掃描等手段記錄了足跡狀況。
研究人員在野外工作
懷集足跡點位於一個建築工地的邊緣,足跡暴露於砂岩表面,有明顯的不對稱波痕。該區域地層屬於白堊系閘崗群馬屋組,該區的馬屋組地層厚570至770米,為紫紅色粉砂質泥岩、粉砂岩與灰綠色鈣質泥岩互層,局部含砂質岩,產介形、腹足和輪藻等化石,時代為早白堊世晚期–晚白堊世早期。
懷集足跡點俯視圖
本次研究共發現7個獸腳類恐龍腳印,包括兩個孤立足跡和一道行跡。其中,一道獸腳類恐龍行蹟的保存狀態最好,且向東北方向延伸。其形態類似於副強壯足跡屬,比如,都是中等尺寸、粗壯的獸腳類足跡,中趾前凸較弱,平均長寬比為1.4,第ii-iv趾的平均趾間角為58°。因此,學者們暫時將其歸入副強壯足跡。根據恐龍速度計算公式,可以估算出其行進速度約為2.57米/秒,表明這是造蹟者在小跑狀態下留下的腳印。
懷集足跡點
另外兩個孤立的足跡被分別歸為了實雷龍足跡類和蹺腳龍足跡類。被識別為實雷龍足蹟的腳印較大,且顯示出了明顯的外邊緣,然而該處沒有發現連續的足跡序列,反映造蹟者可能踏入了一個底質較軟的區域,隨後又行進至較硬的地面,因此其他足跡沒有留下,也可能是其他足跡在石化之前就已經風化了。被識別為蹺腳龍足蹟的腳印則較小,並且保存較差,只能大致識別出足跡邊緣。
繪圖徐克凡
通過研究分析,學者們將本次發現的不同形態的足跡暫時歸入了“副強壯足跡-實雷龍-蹺腳龍足跡”組合,該獸腳類足跡組合曾出現於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堊紀岩層。該足跡點所產出的類似的足跡化石組合表明,在白堊紀時期,中國的“副強壯足跡-實雷龍-蹺腳龍足跡”組合可能分佈更廣。
此外,懷集足跡點的化石記錄作為該地區的唯一證據,有助於重建粵桂湘交界地區的白堊紀中期恐龍群,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