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長期與世隔絕對太空任務會有什麼影響?
在長期太空任務中,宇航員與任務指揮中心之間的溝通存在延遲,並且需要與少數組員長期相處。 一項新研究顯示,宇航員與外界的溝通越困難,溝通的慾望就越低,這種情況叫做”脫離現象”。 雖然可以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團結精神,但與任務指揮中心脫離聯繫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
你與人分離最久的一次是哪次? 不是獨自待在家看幾天電視的那種分離,而是真正的與世隔絕。 畢竟,就算你有一段時間見不到親朋好友,也總免不了與他人相遇。 你會在遛狗時向路人微笑致意,會從本地咖啡館買咖啡,會向公交司機表示感謝,會從外賣小哥手中接過餐食。 總之,我們極少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個人都見不到的經歷。
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性。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一直都是群居而生,並且從生物結構上就適合與他人溝通交際。 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繫。 那麼,當我們無法與其他人聯絡時,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將我們與他人隔絕開來,會對我們的思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多虧俄羅斯聯邦科學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我們如今也許離答案又近了一步。
太空:孤獨的疆域
你在獨自飛往其它星球的過程中,能做的事其實並不多。 此次研究指出,隨著你離地球越來越遠,”溝通延時會不可避免地影響組員從任務指揮中心獲得的遠端心理支援的有效性。 “此外,出於太空任務的效率考慮,太空飛船上多半不會安裝寬屏電視和跑步機。 因此,這些長期任務的組員只能和其他宇航員一起度過漫長的時光,還要花很長時間與自己的思想獨處。
2007至2011年間,曾有過一項名叫「火星500專案」的研究,讓六名男性組員在類比太空任務環境中待了520天。 結果發現,隨著受試者們與外界聯繫越來越少,他們身上出現了所謂的”脫離現象”。
到了最後,由於難以得到任務指揮中心的資訊,該專案組員只能依賴自己的判斷或決策。 他們自己做的決策越多,任務指揮中心在他們眼裡就越多餘。 隨著孤身一人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獨立,最後徹底喪失了對外界的信任,對指令也表現得越來越抗拒。
天狼星專案
此次研究團隊想考察「星際任務中各種不利因素對組員溝通行為的影響,比如長期與世隔絕、溝通延時、壓力、團隊凝聚力、性別差異等等」。。 為此,他們設計了一項名叫「天狼星-19」的研究。 這次「飛行艙類比」項目成員包含三男三女,其中四人為俄羅斯人,二人為美國人,需要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生活120天。 與外界的唯一溝通便是與任務指揮中心之間的交流。
在研究剛開始的十天里,組員和任務指揮中心之間的聯絡還比較頻繁,共交流320次,總時長11小時。 在接下來的100天里,溝通開始出現延時,次數也變得有限。 但在最後10天里,儘管與任務指揮中心之間的聯絡重新變得容易起來,但總共只進行了34次溝通,總時長只有1小時17分鐘。
改變的不僅僅是溝通的數量。 有一半的組員都出現了”整體情緒減少”的情況,還有一名組員”負面情緒顯著增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一名組員的心情似乎還頗為愉快。 )
研究發現,組員與他人的互動存在性別差異。 女性組員傾向於用幽默和「對情況進行積極評估」來應對艱難時刻,而男性則往往「在出現問題時借衝突實現管制」。。 女性表現出的快樂和悲傷更多,男性則”更容易表現出憤怒”。
不過有一點或許不那麼令人意外。 在120天的實驗期間,各組員在許多指標上的表現都變得越來越接近。 例如,在研究剛開始時,組員與任務指揮中心之間的溝通方式各有不同;但在研究接近尾聲時,他們的溝通方式卻變得相似了許多,”對其他組員的描述也更接近於自身”。
與世隔絕及”脫離現象”
此次研究還發現,當組員被迫在與世隔絕、且心理壓力巨大的環境中共事時,團隊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更加緊密,也更依賴彼此。 雖然這是件好事,但在開展長期深空任務時,這種對外界説明的方案和抗拒有可能造成致命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