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11年活動週期能解釋全球變暖嗎?
對觀測數據和一個大型氣候模型的分析發現,地球的11年週期與太陽的波動不同步。 由科學家Yizhak Feliks、Justin Small和Michael Ghil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的全球氣候系統以11年和3.5年的周期波動。 這項研究於7月15日發表在《氣候動力學》上。 11年的近乎週期性讓人想起了太陽的活動週期,幾十年來,氣候懷疑論者認為太陽週期在全球變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研究發現,地球的氣候系統和太陽之間的波動是不同步的。 這項工作是歐洲TiPES專案的一部分,由哥本哈根大學協調,因此駁斥了氣候懷疑論者關於太陽對近期氣候演變產生重大影響的說法。
尋找氣候臨界點
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解決關於大型複雜的氣候模型是否能警告我們氣候臨界的爭論。 氣候臨界可能已經在過去的氣候中發生了。 但是目前大型的最先進的IPCC氣候模型似乎沒有捕捉到導致氣候臨界的內在的低頻波動。 如果正確的話,研究人員的模型可能無法預測當前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系統中即將發生的臨界點。
為了尋找低頻波動,科學家使用了多通道奇異頻譜分析。 這種方法使得在嘈雜的環境中識別信號成為可能–就像從一個大型交響樂團中挑出並分離出單一樂器的聲音。

兩個頻率
對兩個大型觀測數據集和一個先進的最先進的氣候模型CESM的分析表明,大型氣候模型能夠捕捉到低頻振蕩。 該模型在類比地球的兩個不同的低頻模式方面與觀測結果一致。 一個週期約為11年,另一個持續約3.5年。
因此,這一結果使得複雜的氣候模型中缺乏氣候傾覆的情況不太可能被解釋為沒有低頻振蕩。
“在像CESM這樣的IPCC級模型中發現一個十年週期是很好的。 到目前為止,在高端IPCC氣候模型中發現內在的十年期變異性的失敗使人們對其可靠性產生了懷疑。 我們與Yizhak Feliks和Justin Small的工作表明,這些謎團正在被解決的路上,「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美國洛杉磯大學的Michael Ghil說。
有爭議的近11年週期的發現促使人們對氣候系統和太陽的周期進行比較,氣候懷疑論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些週期可以解釋全球變暖。

然而,在這項研究中,在大型氣候模型和兩個觀測數據集中發現的近11年的週期,顯然與太陽不同步。 曲線並不吻合。 因此,本研究表明,太陽的波動在當前的全球變暖中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太陽週期對氣候的影響,特別是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已經在科學文獻中產生了數百篇文章。 沒有任何一篇論文,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能夠永遠解決這個爭論。 但是我們的論文從混沌振蕩器的同步理論中帶來了一個新的觀點和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是的,有一個十年期的氣候週期,”Michael Ghil說。
“但它是氣候系統的內在因素,與實際的太陽週期不同步。 這種不同步性有力地證明瞭太陽週期對氣候的物理影響是相當弱的,因此對全球變暖沒有真正的影響,”Ghil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