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們開放外鏈,互聯網「圈地」成歷史?
微信、淘寶、抖音們真的要互相打通了? 據多家媒體報導,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關營業單位組織阿裡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百度、華為、小米、陌陌、360、網易等企業召開了”遮罩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 會上,工信部提出有關即時通信軟體的合規標準,要求限期內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遮罩,否則將依法採取處置措施。
過去,你封閉我、我遮罩你,外鏈不分享、支付不互通,是互聯網巨頭圈地築牆的重要手段。 現在,壟斷監管之劍終於要終結這一切了? 這是否意味著,淘寶、抖音有望接入微信支付? 微信或將解封淘寶,複製亂碼才能在微信分享淘寶商品將成為歷史? 幾家巨頭公司將迎來大和解?
根據媒體報導,上述合規標準涉及三個方面:對於使用者分享的同種類型產品或服務的網址連結,展示和訪問形式應保持一致;使用者在即時通信中發送和接收合法網址連結,點擊連結后,在應用內以頁面的形式直接打開;不能對特定的產品或服務網址連結附加額外的操作步驟,不能要求使用者手動複製連結後轉至系統瀏覽器打開。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有助於讓我國的互聯網環境、平臺經濟生態從”各自封閉”回歸”開放”,對用戶體驗、市場競爭環境有多重利好。 騰訊、阿裡等互聯網新老巨頭,打破過去的藩籬,長期也都能造出更大”蛋糕”。
從學術角度來看,互聯互通代表的是不同軟體應用之間的互操作、數據可攜帶。 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微信月活用戶超過12億,淘寶月活使用者超9億,一旦互相打通,會引發哪些行業變化;用戶隱私、使用者安全、使用者權益在變局中會遭遇哪些挑戰,也需要重點關注。 有觀點認為,互聯互通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開放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開放外鏈,會帶來什麼?
其實,上述合規標準和此前工信部對APP的專項整治,尤其重點整治惡意遮罩網址鏈接的態度是一脈相承的。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相互之間的遮罩愈來愈烈,巨頭平臺不暢通很快帶來一系列問題。 如今互聯互通是打破孤島和派系,讓互聯網回歸「開放」的常態。
從學術角度看,互聯互通代表的是不同軟體應用之間的互操作、數據可攜帶。 前者涉及到不同軟體應用之間的協作,比如,用戶在淘寶中挑選好物品,然後用淘寶啟動並完成微信支付。 後者指的是平臺根據使用者的要求,向指定的第三方傳輸和自己相關的數據。
就以開放外鏈為例來看,微信放開外鏈是實現平臺之間互聯互通的重要部分,但開放后如何監管,對微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幾年裡,微信為了保障用戶體驗和安全,對外部連結的管理越來越嚴格,曾於2016年發佈”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範”,並在此後多次修訂並新增違規資訊的範疇。
“不轉不是中國人”、”請好心人轉發一下”、”轉發後一生平安”等語言誇張、誘導轉發及跳轉的內容,最先遭殃;到後來,朋友圈裡如微商廣告連續發佈七八條霸屏朋友圈,這類過度營銷推廣的資訊會被摺疊;”砍一刀”、”幫我加速吧”等助力、砍價、違規拼團的活動,以及H5遊戲及測試、謠言欺詐、非法獲取和使用使用者數據和資訊等相關內容, 也都被微信列為違規資訊。
來源/微信安全中心
乃至連騰訊旗下的騰訊新聞出現「打開騰訊新聞,閱讀原文」這類需要使用者跳轉或下載第三方APP的內容時,相關連結也會被微信遮罩。
但在「變平的互聯網生態」里,想約束違規外鏈,難度會更高。 試想,一旦外鏈這道門檻完全放開,用戶在獲得一部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擾。
一些新型的謠言可能會藉助微信的傳播力量更加劇烈;用來聊天的微信群可能也會被推廣鏈接、活動邀請佔領;分享電商平臺的內容和活動到微信,不再需要發口令,可以直接發連結,親戚朋友發來的”砍一刀”要求更不能無視了。
使用者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在信息辨識上。 營銷資訊可能會在多個平台之間玩出更多花樣;一些灰黑產在各平臺之間傳播,詐騙、誘導分享、黃色暴力等不安全外鏈,披上了”微信消息”的外衣,更加難以察覺。
尤其對於中老年使用者而言,用「假紅包」詐騙曾在他們身上屢屢得手。 有報告顯示,老年人缺乏防範意識,更容易點擊詐騙簡訊中的釣魚網址,填寫個人資訊及銀行卡資訊,導致資金被盜刷。 當外鏈放開后,辨別能力較弱的中老年用戶將面對更多危險資訊。
杜絕電信詐騙是此前微信嚴格限制外鏈的原因之一,當外鏈放開后,會不會繼續有騙子把微信作為行銷陣地,當使用者遇到了詐騙等負面事件,互聯互通的各大平臺會不會出現責任不明確的情況,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拆除平臺間的”圍牆”,要一步步來
回到互聯網平台互聯互通的初衷,是促進競爭,以讓更多新入者爭取到資源和機會。 事實上也是如此,參與各方大概率都能從中獲益。
將目光轉向海外,美國的大型互聯網平臺也走過激烈的封殺階段,但到2017年以後,出於商業利益逐步和解了。 臉書跟推特結束了長達七年的封殺對峙,亞馬遜和谷歌的視頻內容都可以在智慧硬體設備上播放。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監管研究部袁瑋的觀點是,我國互聯網平臺正處於美國2010-2016年的打架階段,最終可能也會因為商業利益,通過市場或外部調節,走向和解。
但在老大和老二互通的過程中,「會不會導致對老三和老四腰部和尾部企業產生滅絕性的傷害? 如何防止平台互聯互通帶來的一些新問題? “都需要關注。
對於前一個問題,南開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陳兵認為目前尚無定論。 站在巨頭的角度,相互開放是能創造出更大的”蛋糕”的。 同時《比較》雜誌研究部主管陳永偉表示,破壟斷、促進競爭的效應可能並不明顯。 加布里埃爾·尼古拉斯和邁克爾·溫伯格在合作的一篇論文中說明瞭,即使一個平臺複製了臉書的數據,也不能在和臉書的競爭中勝出。
至於後一個問題,一些行業人士認為值得重點探討。
“互聯互通是肯定要做的,政府要制定好遊戲規則。” 陳兵在一次科技論壇上表示。 陳永偉認為,相關部門需要就數據安全、技術安全等問題設立紅線,規範平臺行為的邊界;開放外鏈既需要考慮使用者使用體驗的影響,也需要判斷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是否平衡。
以微信為例,陳永偉把互聯互通里的「數據可攜帶」總結為五種情況:使用者留下的身份資訊、聊天記錄等,應該是公認可以遷移的;微信根據使用者留下的各種資訊進行的用戶畫像和歸類等,通常不會被納入可攜帶的範疇;但使用者在微信上的使用時長、點擊數量等,該如何被定性,可能有爭議,因為這類數據的形成是使用者和應用方共同參與的。
平台開放了,用戶體驗改善了,數據共用使用、切換平臺方便了。 但用戶個人資訊在多個平台之間傳送,意味著隱私洩露風險加大,平台數據安全保障難度加大。 比如,用戶關心的是,獲取使用者資訊的偽裝紅包和測試、電商平臺的虛假宣傳等,騷擾甚至竊取使用者資訊的外鏈會不會複燃。
互聯互通,會不會成為阻礙創新的因素? 陳永偉認為「數據可攜帶」可能會降低平臺對數據進行投資的積極性,”互操作”可能會帶來搭便車情況,”一些使用者較少的平臺就會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蹭數量更多的巨頭平臺的流量上”。
與此同時,互聯互通之下的巨頭平臺或能拿到更全面、更準確的使用者信息數據,這意味著其對於使用者的個人化畫像越準確,容易引發新的濫用行為,而使用者在互聯網上就更加無處可逃,隱私空間越來越小。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在前述科技論壇上也表示,互聯網巨頭們今日打得你死我活,明日又能夠達成協定互相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互聯互通也極有可能形成壟斷。 也就是說,要避免平台巨頭互相開放後合謀壟斷。
過去,微信對於外鏈的管理逐步遞進,不斷規避部分違規信息的風險。 而要放開外鏈,有行業人士提醒,也可以分階段、有條件、限範圍的試點進行,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或者,微信可以將打開外鏈的決定權在使用者手上,就如同此前演算法推薦的相關管理意見提出,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向使用者提供關閉演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
總的來說,互聯互通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是大方向,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打破「高牆」需要制定具體規則,以激發平台的主動性,防範數據安全問題,與此同時,一些關鍵點比如開放外鏈,在具體實操落地時需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