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沒有「YYDS」就不會說話? 別讓網路表達在狂歡中走向貧瘠
在當下的互聯網語境中,表達貧瘠愈發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讚美”只會”YYDS(永遠的神)””絕絕子”;張口就是”get””low””打call”,卻想不出對應的中文是什麼;此外還有廣受追捧的”廢話文學”,”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讓人完全不知所雲。 劣質化的語言表達,顯然已成為某種”網络病”。

內容愈發豐富,意義卻愈發匱乏,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今天的互聯網傳播規律直接相關。 以點贊排序的評論區機制,配以快速刷新的資訊流,決定了要想讓自己觀點脫穎而出,就必須短、平、快。 如此機制下,長文走向沒落,片段化表達成為主流。 同時,為了讓觀點儘快刷出存在感,邏輯性也漸漸讓位於情緒性,語氣詞、簡寫乃至表情包成為表達的常態。 再加上短視頻傳播的風靡,圖像資訊的言簡意賅加速侵蝕文字的表達作用,造成表達的高度模式化。 遠看網路世界豐富多彩,近觀評論區卻千條一面。 數據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有14萬人聚集在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中,謀求”治療”。
有觀點認為,”語言的饑荒會惡化思想的貧困”。 互聯網將某些粗鄙的、膚淺的、無厘頭的網路詞語奉為圭臬,並倒逼更多的人因擔心自己落伍而選擇跟風,無疑會稀釋網路的有效資訊。 事實上,當前互聯網生態中戾氣叢生、立場先行、拉踩引戰等問題,也與此有著直接的關係。 君不見,你想理性討論,對方來句”呵呵”;你想看看論據,對方直言”懂的自然懂”;你細細闡述了情感,對方甩出”舔狗””渣男”;你旁徵博引寫了回答,對方評論”屁股歪了””夾帶私貨”…… 沒有優質的討論氛圍就沒有優質的內容輸出,沒有豐富的意義表達就只剩娛樂至死後的狼藉。 從「洪荒之力」舊詞新義,到「人艱不拆」的縮略成語,再到「AWSL」”YYDS”的拼音簡寫,直至表情包、動態圖的泛濫成災,網路意義的簡化、網路語言的劣化沒有底線,我們也在經歷這個過程的同時,目睹了網路生態一步步走向混亂。
更令人擔憂的是,網路語言的單一、極端傾向,正在溢出網路,對現實生活,尤其是對未成年人形成負面影響。 作為網路原住民,千禧年後出生的人已經無法離開網路生活,但網路用語的巨大影響力,很容易改變書面語、口語的使用習慣。 就拿不文明用語來說,在縮略詞、表情包等形式的掩護下,很多極其惡毒的髒話被轉換成所謂的「梗」,靠著娛樂心態大肆傳播。 很多缺乏辨別能力的中小學生也將這些網路用語掛在嘴邊,在玩遊戲、護偶像的使用過程中內化為日常用語的習慣。 以至於有媒體在某小學中調查發現,五年級一個44人的班,竟無一人從未說過髒話。 “網络病”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大弊,必須引起所有人的警醒。
如何制止網路語言的貧瘠,有人認為應當增強紙質書的閱讀,有人認為自覺減少使用網言網語。 在筆者看來,加強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是當務之急。 媒介素養強調的是分辨和解讀資訊的能力,先進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度量資訊的尺子,這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媒體、社會用教育傳遞。 如此,方能説明青少年形塑更好的表達,逐步推動網路語言的凈化美化。
北京日報 評論員 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