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相殘壓力導致澳大利亞甘蔗蟾蜍幼體發育速度快了一倍
原產於南美洲的甘蔗蟾蜍已被引入許多其他生態系統,希望它能啃食農業害蟲。 但是現在蟾蜍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有害物種,最明顯的是在澳大利亞。 蟾蜍的毒腺在它被引入的地方,對試圖吃它的大多數物種來說都是一種危險。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完全沒有被捕食的風險。 已經觀察到澳大利亞甘蔗蟾蜍蝌蚪以它們的同類甘蔗蟾蜍的幼小蝌蚪為食。 這種同類相殘的行為似乎是對其入侵範圍內缺乏競爭物種的一種進化反應,導致甘蔗蟾蜍轉向彼此競爭。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同類相殘行為是為了限制物種中其他成員所構成競爭。 但是悉尼大學研究小組跟蹤了甘蔗蟾蜍的這種行為,認為該物種對澳大利亞的成功入侵加劇了這種進化壓力,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入侵性捕食者身上。
隨著澳大利亞甘蔗蟾蜍密度達到甘蔗蟾蜍原生地密度的10倍,甘蔗蟾蜍發展的早期階段就已經出現同類相殘行為。 孵化的蟾蜍要花幾天時間發育成蝌蚪,在這段時間里,經常會被更大、更成熟的蝌蚪吃掉。 在一個甘蔗蟾蜍稠密的水體中,甘蔗蟾蜍產下的一窩卵可能在它們活過孵化階段之前就被較大的甘蔗蟾蜍蝌蚪完全消滅了。
研究人員也發現當同類相殘威脅存在時,發育會加速。 南美甘蔗蟾蜍在孵化階段總共花了大約5天時間,而澳大利亞種群只花了3天。 所以同類相殘壓力使幼體發育時間縮短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