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一次性塑膠垃圾的新曙光:真菌和細菌能巧妙消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想像一下,一個裝滿穀物的罐子裡冒出一團蘑菇會是怎樣的體驗,雖然蘑菇十分平常,不會特別誘人或令人興奮,但在這項特殊實驗中獲得該發現是很棒的! 因為該真菌吞噬了用於填充罐子的塑膠海綿,然後將它分解,就像吸收其他食物一樣,這個研究專案的目標是評估一些真菌株用於製造生物基隔熱板,但是饑餓的真菌卻在另一個方向有突破進展——能夠巧妙地消化塑膠物質。
目前,Biohm生物製造公司正在致力於開發這種真菌株,使其成為一種更有效的消化劑,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處理塑膠垃圾。
處理一次性塑膠垃圾是一個嚴峻的環保問題,這已不是什麼秘密,依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統計數據,到2015年,全球已製造63億噸原生塑膠,其中僅9%被回收,其他則在焚化爐中焚燒或者丟棄。
然而,情況正在逐步改善,目前歐盟40%以上的塑料包裝已被回收,並有目標在2025年達到50%。 但是一些類型的塑膠,例如:廣泛用於飲料瓶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很難通過傳統方法進行回收,那麼生物學方法可能找到相關答案嗎?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測試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氨酯放入真菌產生的反應,將這些塑膠物質與真菌放在一起,真菌就會吞食塑膠,伴隨著真菌不斷繁衍,會製造出更多的真菌,然後人們可以從中製造生物材料,或者動物飼料,或者抗生素。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近期利用實驗室改造的大腸桿菌,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中提取分子並轉化為對苯二甲酸,成為烹飪調味料香草醛(vanillin)。
這項研究仍處於較早期階段,需要進行更多的工作,以找到使該過程更有效和經濟可行的方法。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起點,在對工藝進行進一步改進後,未來有可能實現商業應用。
與此同時,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一支研究團隊正在使用一種最初在當地垃圾場發現的細菌來分解聚氨酯。 這種細菌被稱為假單胞菌,它消耗大約一半的塑膠來增加自己的生物量,其餘的塑膠則轉化為二氧化碳的形式。 與其他吞食塑膠的生物一樣,假單胞菌利用酶分解聚氨酯,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經對這種細菌進行了基因組分析,目的是確定這些酶編碼的特定基因。
但是部分研究人員提出質疑稱,此類技術是否具有商業可行性? 酶或者微生物將PET轉化為其他成分是一門非常有趣的科學,需要進一步探索分析,然而該技術將必須與當前普遍應用的水催化劑系統的成熟商業轉化技術進行競爭。
目前,在商業化道路上發展最好的可能是一家法國公司Carbios,該公司近期宣稱,現已生產出世界首個完全由酶回收塑膠製成的食品級PET塑膠瓶。 與大多數回收方法不同的是,這種酶還能處理彩色PET物質。
基於這項新技術,任何一種PET塑膠垃圾都可以回收製成任何類型的PET產品,然而,用這種方法製造的瓶子成本幾乎是傳統石化產品生產的兩倍,儘管如此,這項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與傳統塑膠瓶的低成本進行競爭抗衡。
酶物質可能非常有用,因為它們的功能性很強,而且它們可以處理遭受污染的環境,如果包裝仍然是髒的,而且它們不用很多能源。 此外,酶物質可以非常方便地放大和縮小,酶的優勢在於它們可以由低碳足跡的小單位組成,而且它們應用於發展中國家或者較偏遠的地區。
然而,這項技術也並非「萬靈藥」,使用這種酶可以將PET瓶回收製造出新的瓶子,但是PET瓶對酶物質的降解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因此必須引入一個額外的預處理機制,將很多額外能量用於融化塑膠,並減少物質結晶化,這樣就可以使用酶降解塑膠物質,但從經濟角度和碳足跡角度來講,沒有太大意義。
現在雖然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但酶物質回收的範圍非常有限。 現已開發的最新技術僅用於完全降解兩種聚酯,這意味著每年可以降解大約7500萬噸的聚酯,而全球塑膠產量大約3.5億噸,因此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