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從空氣中收集DNA 帶來新的生態、健康和法醫應用的可能性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表明,環境中脫落的動物DNA可以從空氣中收集。這項發表在《PeerJ》雜誌上的概念驗證研究為環境DNA(eDNA)的新生態、健康和法醫應用開闢了潛力。動植物等生物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時,會將DNA脫落到周圍環境中。
近年來,eDNA已成為幫助科學家識別不同環境中物種的重要工具。然而,雖然包括土壤和空氣在內的一系列環境樣本都被提議作為eDNA的來源,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從水中收集eDNA。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了是否可以從空氣樣本中收集eDNA,並用於識別動物物種。他們首先從一個曾飼養過裸鼴鼠(一種生活在地下聚落的社會性囓齒類動物)的房間中採集空氣樣本,然後利用現有的技術檢查採樣空氣中的DNA序列。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小組表明,空氣DNA採樣可以成功檢測到動物住房內和房間本身的鼴鼠DNA。科學家們還在空氣樣本中發現了人類的DNA,表明這種採樣技術有可能用於法醫應用。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高級講師、該研究的第一作者Elizabeth Clare博士說。”eDNA的使用已經成為科學界越來越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對於生態學家或保護主義者來說,他們正在尋找高效和非侵入性的方法來監測生物環境。在這裡,我們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表明可以從空氣中收集動物的eDNA,為調查洞穴和洞穴等難以到達的環境中的動物群落提供了進一步的機會。”
研究團隊現在正在與工業界和第三部門的合作夥伴合作,包括NatureMetrics公司將這項技術的一些潛在應用付諸實施。克萊爾博士補充道:”一開始是想看看這種方法是否可以用於生態評估,現在用途已經變得更多,在法醫、人類學甚至醫學方面都有潛在的應用。”
“例如,這種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科COVID-19等空氣傳播疾病的傳播情況。目前,社會距離準則是基於物理學和對病毒顆粒能移動多遠的估計,但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可以實際對空氣進行採樣,收集真實世界的證據來支持這種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