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車裡盯著你看的小小攝像頭,背後其實大有乾坤
“如果特斯拉汽車在中國或其他地方從事間諜活動的話,我們就寸步難行。所以對特斯拉來說,我們有很強的的保密意願,否則我們就會被關停。”不會通過攝像頭從事間諜活動這句看似驚悚的言論,出自特斯拉CEO 埃隆馬斯克之口。
聯繫到近日關於特斯拉的另一則新聞,就更加值得玩味。馬斯克在推特上親口承認了特斯拉在車內使用攝像頭監視用戶,從而在網絡上引起一陣爭議。隨後特斯拉中國發表聲明稱,在中國地區並未開啟車內攝像頭權限。
一顆小小的攝像頭,怎麼成為了輿論焦點?實際上,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能成為技術發展當中的關鍵。
車內攝像頭是標配?
車內攝像頭,在汽車行業被用的越來越普遍。
極客公園(ID:geekpark)很早就關注到特斯拉Model 3 倒車鏡上方的攝像頭,當時特斯拉沒有在產品使用手冊裡說明這枚攝像頭的用處,隨後馬斯克透露,這枚攝像頭會與特斯拉的robotaxi 計劃聯繫在一起,但當時並未啟用。
在2019 年的時候,特斯拉申請了一項名為“基於車內成員身體部位空間位置的個性化系統和方法”的專利,可簡單解釋為基於攝像頭識別用戶,為用戶提供穩定、持續、增強的乘車舒適性以及娛樂的個性化體驗。許多人就把這項專利與特斯拉的Robotaxi 計劃放在一起,也許是特斯拉麵向未來的又一個大計劃。
Robotaxi 還沒開始,特斯拉在2020 年底率先上線了另一個與自動駕駛有關的大事件:推出全自動駕駛測試版(FSD beta)。
因為還屬於測試版本,特斯拉一再強調這個版本並不能當做全自動駕駛來使用,也就是說司機還需要一直觀察路況,準備隨時接管車輛。可是有些人並未註意這些事項,於是馬斯克在推特上稱,將收回沒有對路況足夠關注的車主的試用權限。
特斯拉FSD Beta 測試版| Teslarati
很明顯,特斯拉之所以能夠知道車主是否對路況關注,核心原因就在於車內的攝像頭。在用戶詢問這個問題時,馬斯克直接承認特斯拉確實在用攝像頭監測車主。
儘管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特斯拉也回應稱在中國並未開啟攝像頭權限,但業內人士並未對此感到驚訝。諸如造車新勢力和許多新款帶有輔助駕駛功能的汽車,都在車內搭載了駕駛員監測的攝像頭。汽車自媒體人陳震在微博表示,幾乎所有具備疲勞提醒功能的車,都會使用攝像頭觀察駕駛員的視線。
隨著汽車功能越來越多,車內硬件設施也會發生變化。在自動駕駛功能出現後,對駕駛員進行檢測也成為了智能汽車功能的一部分。
這套系統被稱作DMS(Driver Monitor System,駕駛員監測系統),在越來越多的新車型上都會搭載,如沃爾沃從2020 年開始發售的所有車型、通用汽車旗下凱迪拉克等車型、福特野馬最新純電動汽車Mach-E、奇瑞星途、蔚來ES8、小鵬P7 等等。
沃爾沃車輛DMS 攝像頭在駕駛員左上方| 沃爾沃
搭載DMS 系統的車型可以持續對駕駛員進行監測,發現駕駛員擁有分神或疲勞等行為時可實時提醒,因而大幅降低駕駛員因分心和困倦而造成的事故風險。搭載L2、L3 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中,DMS 作為安全提醒的系統,與自動駕駛這項技術結合越來越緊密。
隱私問題怎麼解決?
儘管這套系統與自動駕駛保持著極其緊密的聯繫,也與安全息息相關,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它仍有一些令人感覺不妥之處。
在馬斯克正式回應特斯拉不會進行間諜活動之前,有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特斯拉既然可以偷偷監視用戶,它監測到用戶面部等隱私之後再傳回美國怎麼辦? ”之類的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在用戶越來越關注隱私問題時,必然會產生的矛盾。
就好像許多人都會將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屏幕上方的攝像頭遮擋住一樣,人們在家里活動的時候會刻意迴避可能會監視自己的設備。那麼在如今越來越強調汽車作為一個移動的智能空間的過程中,使用攝像頭監測用戶是否為一條正確的技術路線?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幾乎全球的所有國家裡,對於DMS 並沒有明確的法規稱其是否為智能汽車必備的功能,更沒有細則稱對其中人臉等隱私信息進行管理。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量產車型搭載DMS 系統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輔助,法規方面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根據歐洲NCAP(Euro NCAP,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的標準與歐盟委員會規定,從2022 年,歐洲開始強制使用DMS 技術;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稱,建議在半自動駕駛汽車(semi- autonomous cars)中使用DMS 系統。
恩智浦為自動駕駛研發的DMS 系統| NXP
“歐洲對於車輛駕駛安全的重視程度的確非常高,把DMS 作為行業標准證明了對這個技術的認可。另外,從GDPR 也能看出來,歐洲在個人數據隱私方面對企業管控十分嚴格。”一位智能座艙行業研究人士在接受極客公園採訪時表示。GDPR 即歐盟在2018 年出台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在法律層面上對數據隱私進行了很好的保護。
另外,有業內人士向極客公園分析,作為DMS 系統裡的一部分,攝像頭現在承擔的任務比較簡單,背後也不會涉及到很多隱私問題。“如果你有打哈欠、閉眼等動作,攝像頭會實時提醒。這種提醒是系統在本地就可以處理的任務,不需要上傳到雲端再分析。”上述人士說到。
這也就意味著,DMS 系統在當下有條件讓數據不上傳到雲端服務器。而在功能上,即便與筆記本電腦一樣手動把車內攝像頭遮擋住,實質性的影響也有限。
但這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正如上文提到的,DMS 很可能會成為乘用車體系裡的強制行業標準,並且功能也在不斷迭代。在羅蘭貝格發布的《智能座艙發展趨勢白皮書》中提到,智能座艙會經歷四個階段,其中階段二“智能助理”,會搭配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催生駕駛員監控系統迭代,增強車輛感知能力;命名為“人機共駕”的階段三則基於車內感知系統,座艙可監測駕駛員健康狀況與行為並給予提醒。從被動識別到主動提醒,正是技術在駕駛安全方面的進步。
“之所以會把家裡的攝像頭遮住,是因為它們功能過於單一,只要使用的時候打開攝像頭就好。但汽車內部的智能化還在繼續迭代,未來DMS很可能成為多模態交互中重要的一部分。”業內人士向極客公園表示,“如果對比手機來看,人們並不會將手機的前置攝像頭擋住。解鎖、支付、拍照……功能豐富到人們離不開它。”
即便未來涉及到雲端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如果強調在數據的儲存和傳輸中進行正規化的處理,可以有效避免隱私的問題。更何況,攝像頭並不是DMS 系統唯一支持的硬件。
還是類比智能手機,其相機模組中的ToF(Time of Flight)正在成為主流傳感器。ToF 的原理是採用紅外光源發射高頻光脈衝到物體上,然後接收從物體反射回去的光脈衝,通過探測光脈衝的飛行(往返)時間來計算被測物體離相機的距離。
在智能手機上,它可以成為照片背景虛化的利器,而在汽車上,由於不受環境光影響、對眼部、面部和頭部運動的識別準確度高等特性,ToF 也許是DMS 系統未來的首選傳感器。全球範圍內有不少基於ToF 來做基礎識別的DMS 系統研發廠商,業界普遍認為它有替代攝像頭,變成DMS 系統標配的可能。而它目前唯一的問題是,成本比攝像頭高出50%。
時代在持續發展,技術能帶給人類社會的紅利增長已經開始放緩,與此同時,在其背後隱藏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比起“間諜論”,哪種技術會成為未來方向、技術發展過程中怎樣保證人們的自身利益等問題,也許是伴隨技術成長時,需要時刻關注的問題。
技術是把雙刃劍,這句話放在哪裡都沒錯。在清楚技術會帶來哪些風險的同時,要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如何避免它。為人類提供便利服務,才是它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