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水軍:8000元開7分,6500元開6.5分
“李一桐的戲路還挺寬的,甜妹禦姐的角色都能把握,現代和古裝的造型都能好看,這部劇裡對愛情人物氣質拿捏挺準的。”一個豆瓣刷分QQ群主發來一段短評文案,用來給熱播劇《你的時代,我的時代》在豆瓣上評論,並要求標記五星。待完成任務,群主核驗後,可得6元佣金。
這位群主便是活躍在網上,宣稱為豆瓣影視綜作品“刷分控評”的網絡水軍中的一員。
3·15前夕,澎湃新聞多日調查發現,豆瓣評分被“飯圈(粉絲圈子)”和商業“水軍”盯上。作為一種特殊的應援方式,“飯圈”會組織在豆瓣新建賬號,給各種書籍、電影、音樂打分評論,給“愛豆(偶像)”作品“養號刷評”;商業“水軍”活躍在各個網絡平台,他們發佈網帖,尋覓客戶,招募可兼職刷分控評的豆瓣用戶,批量養號、買賣豆瓣號,開出不同的“刷分控評”套餐,甚至為某部作品開設“包漲包開”套餐,為作品刷至指定分數。
一向受到信任的豆瓣評分系統被“破防”了嗎?針對前述現象,豆瓣方面回應澎湃新聞稱:“水軍”刷不動分,在豆瓣大數據面前,水軍的群體行為特徵很容易被算法發現,數據的異常波動很容易被識別和定位;豆瓣評分的正常用戶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足夠大到在統計意義上屏蔽水軍可能造成的影響。
“對於一個作品的好壞,豆瓣評分並非是完美的,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對於院線的發行方、作品的生產方,應該要綜合採信多個評分平台,才能對一個作品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認為。
飯圈“人肉養號”
“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2020年11月,一位圖書編輯控訴稱,自己編輯的一部新書剛在豆瓣上架,就被“注水”大量評論。“兩天內多出近200條短評,標記記錄幾乎全是藝人王一博粉圈養號!”
一圖書編輯發文控訴王一博粉絲在其新書評論中“注水”。
該圖書編輯的控訴引發公眾關注後,豆瓣讀書對外證實,稱部分圖書的評分評論出現異常與某些賬號試圖“養號”的行為有關。此事引發公眾對豆瓣“養號”及其背後刷分控評現象的關注。
隨著豆瓣影響力提升,很多影視綜項目總結成績時會註明“豆瓣評分”,以此作為作品受捧程度的指標。
對於豆瓣評分計算方式,豆瓣創始人兼CEO阿北(楊勃)在2015年發布的長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曾提到,豆瓣採用“大眾評審團”模式:“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豆瓣電影評分的宗旨是中立地還原大眾的平均看法。大眾,意味著多樣性,意味著差異。給這些電影打分的人可能跟你口味相同,也可能非常不一樣。”豆瓣方面近日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們至今沿用這一評分計算方式。
不過,澎湃新聞調查發現,根據活躍度,豆瓣賬號被“養號刷分”的飯圈和“水軍”分為“普通號、年號、顯示號”三類。這部分群體認為,豆瓣賬號分“權重”,用不同活躍度的賬號標記、評價書影音作品則會產生不同的評分效果。
網上總結的“教程”聲稱,當賬號權重足夠高時,給影視綜作品評論才會出現在前排,在最終評分中所佔的比重也更大。
這也是出現新書上線後短時間獲諸多不相關評論現象的原因——為了躲過豆瓣的“反水軍”機制,通過評論“養號”,將賬號“養肥(提高權重)”後再去評論。
藝人應援組織會編寫完善的豆瓣養號教程,各種教程中陳列的方法大同小異,皆圍繞“豆瓣ID權重=註冊時間+活躍程度(看過的書影音)+有效程度(發表書評影評收到的贊和評論)”的公式。
教程內容有時十分詳細,包括“註冊賬號時不要顯示’粉籍’,避免頭像簡介與偶像相關;註冊時間三個月內的賬號每天堅持為影視劇打分、寫評論,但不能打一星或五星,也不要為偶像作品打分;不要復制粘貼別人的評論,也不要一口氣從某一榜單中按順序標記過多作品等。
“養號”發的評論內容被模式化,大多來自粉絲群的統一輸出,並常複製粘貼其他短評和豆瓣書籍頁面的基礎信息,相似性較高。
一名肖戰的粉絲告訴澎湃新聞,她的“養號”經驗大都來自百度、知乎等社交平台,尤其是豆瓣各個小組。豆瓣小組中有很多經驗帖,相互交流後便掌握了“養號”技巧。最近,他正在為肖戰新作《斗羅大陸》的評分而努力。
除了經驗帖介紹“養號”技巧,飯圈還會組織建立“豆瓣養號”社群。如藝人譚松韻粉絲組織的“豆本豆護果林”、藝人楊冪粉絲組織的“不刷屏隔壁打卡的多肉種植基地”等。但這些社群的審核十分嚴格,記者多次申請加入但均告以失敗。一位熟悉“飯圈”文化的娛樂諮詢公司CEO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介紹,事實上,“養號”行為很早就有,以前只是一部分水軍機械、自動化地批量“養號”,近年來,飯圈文化盛行後,粉絲開始加入人為“養號”大軍中。
該CEO透露,在喜歡的明星有作品要上映的前三個月,粉絲團體就會組織粉絲們有序地在豆瓣上活躍起來,隨便找一些新書、新作評論,以提升賬號權重,為未來該明星作品上線時“控分、控評”做準備。
時至今日,記者以“豆瓣養號”為關鍵詞檢索,依舊可以在部分網絡平台找到類似教程或經驗帖。
“水軍”出沒和“包漲包開”業務
飯圈“養號刷分”是“為愛發電”的自發行為。與此同時,在利益的驅使下,出沒在互聯網角落,規模更大的商業化“水軍”將買賣豆瓣賬號、批量養號、刷分控評做成了生意。澎湃新聞檢索發現,在閒魚、百度貼吧、微博、QQ、微信等平台可以找到諸多買賣豆瓣賬號的網帖,部分網站甚至專營豆瓣賬號的買賣。
諸多豆瓣賬號買賣網站
微信暱稱“SEO論壇推廣”的賣家以10元的價格出售當日註冊的新號、18元出售2014年註冊的老號;微信暱稱“小葫蘆註冊卡接碼”的賣家出價相對較低,5元出售新號。“鵝組瓜組號”由於加入了豆瓣知名且申請難度大的“鵝組、瓜組、踩組、青青草原”等小組,據稱“權重很高”,網上有的每個賬號開價高達三四百元。
“SEO論壇推廣”在朋友圈中賣號
在QQ上,名為“豆瓣動態號直登號大量”的QQ群,公告上更是直接附有豆瓣賬號自提鏈接,點擊可跳轉到一個名為“快發卡自動發卡平台”的網站。網站信息顯示,一個豆瓣“直登號”需要15元,填寫QQ號碼,付款後獲取賬號。
另一個專門交易豆瓣賬號的平台“豆瓣賬號批發網”中的商品分為“豆瓣高質量老號”和“豆瓣5-10年老號”兩類。一個豆瓣賬號分別需要45元、25元,商品描述中包含了登陸方式、卡密格式、注意事項等信息。
買賣豆瓣賬號的“水軍”會在網上發帖尋覓有影視劇刷分控評需求的客戶,將豆瓣賬號分為“普通號、年號、顯示號”,稱可組合刷分控評。
記者在QQ上以關鍵詞“豆瓣推廣”檢索,發現存在大量有關豆瓣評分的“推廣群”。一個有1121名成員的QQ群中,介紹的豆瓣業務包括“開分、漲分、書評、影評、話題小組創建、小組問答、日記、廣播發稿頂貼,點贊評論,關注收藏”等。
“言無一一”是該群的群主,稱“一手私人接單”,2元做一條“年號打分”、3元做一條不能顯示的“年號短評”、“顯示號”短評與長評分別需8元和10元。若想包寫文案,每條短/長評需加付1.5元至5元。
名為“豆瓣年號”與“豆瓣顯示號”的QQ群有100名成員,專為豆瓣業務招募“水軍”。群主會在群中放出某一電視劇鏈接,並附有“4—5星短評,多號多做,年號1元,秒結賬,海報圖年號截圖”的要求。
水軍介紹豆瓣相關業務
這兩個群的群主“平安是福”給記者開出了“年號想看/看過打分/看過短評/長評3元/條,顯示號看過打分短評/長評15元/條”的套餐業務,如需要包寫文案,則3元/條短評,但沒有寫長評文案的業務。
為使記者相信,他還發來了在“水軍”群中蒐集的《貓和老鼠》“顯示號”截圖,以證明所有賬號都是真實用戶。圖片顯示,這些號的短評內容最終都出現在豆瓣作品“最新”一欄,也就意味著“刷分”成功。
“平安是福”提供的《貓和老鼠》刷分海報
私信另一個豆瓣刷分QQ群主時,記者被要求給熱播劇《你的時代,我的時代》標記五星,並附上短評文案:“李一桐的戲路還挺寬的,甜妹禦姐的角色都能把握,現代和古裝的造型都能好看,這部劇裡對愛情人物氣質拿捏挺準的。”
水軍給記者派發評論任務
完成任務,群主在收到海報並檢測賬號為“顯示號”後,給記者支付了6元佣金。
“水軍”只負責做完客戶提出的刷分數量,效果如何則不能保證。
兼職群中“真實用戶”接單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有刷分控評需求的客戶在不能確定刷多少號有效時,往往願意花更高的價格做豆瓣評分“包漲包開”業務。“包漲包開”,顧名思義指收取費用後承諾在一定時間內為某作品“漲幾分”,或為某部即將上映的電影“開幾分”。
與多名商業“水軍”接觸後,記者獲知,因為龐大的受眾會“眾口難調”,評分控制難度大,且容易招來一些明星“黑粉”惡意拉底分數,導致陣容越龐大的劇“漲分開分”價格越貴。
“漲分”方面,記者隨機將一部即將上映的電影發給暱稱為“陸風”的“水軍”,他稱,這部片“8000元開7分,6500元開6.5分,7分以上沒把握。”分數會在上映14天內開出來,到時間未開出或者開分時低於7分不收費。
同時,他拒絕了記者為另外這兩部電影“漲分”的需求,稱只為二者做維護。他的同事“滄海”解釋,這兩部劇不建議做包漲,“漲分”靠技術手段,提上去即收費,分數過半天甚至一兩個小時就會掉下來,建議做“年號”打分,來提升基礎評分比例,達到自然漲分的效果。
對客戶來說,“包漲包開”是“高價買效果”,但對商家來說,這卻是風險利潤並存的“賭博”。一旦沒有達到開分要求,就只能原款退還。多名“水軍”稱,豆瓣最近升級了系統,“抓得緊”,“包漲包開”業務已經較少。
平台與水軍的“貓鼠遊戲”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水軍”群體呈現出明顯“金字塔型”的行業特點。塔尖的專業“水軍”規模大、業務多,獲取客戶與賬號的渠道廣,敢於接“包漲包開”這種利潤風險並存的業務,同時會把一定數量的刷分、刷評論業務分包給下一層小公司或工作室。
小公司或工作室在承接大公司業務的同時,會接一些相對小眾的影視劇刷分、刷評,或風險不大的“漲分開分”業務,培養自己的賬號、客戶資源,從而一步步做大。
暱稱為“Li”,公司名為“LI文化傳媒工作室”的網友稱,自己的個人工作室做豆瓣業務已有七八年,服務過上千部劇,手握十幾家粉絲團控評,承接刷分控評“一條龍”業務中的所有環節。
“石家莊亦光文化傳媒公司”的工作人員“滄海”則介紹,他主要負責公司的豆瓣項目,一個月一般有3—5部劇,暑假會更多一些。其同事“陸風”在朋友圈中寫到,業務包括“開分漲分、影評維護、小組帖子維護”等。
水軍介紹豆瓣相關業務
工商資料顯示,石家莊亦光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20年1月,經營範圍包括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設計、製作、代理國內廣告業務;營銷策劃等。
“輕音”則用“專業水軍公司的下游”形容自己,他們以接專業“水軍”公司放的單為主,操作上家提出的各種數量要求。“漲分和開分實際上也是找顯示號刷五星好評,要是你自己懂豆瓣規則,算出需要刷多少,就可以直接越過公司找團隊,價格會便宜很多。”她說。
記者私信“輕音”提出接單,她要求為《斗羅大陸》打五星,並要提交海報圖與賬號註冊時間圖,做完後可以得到1元QQ紅包,同時提到“短評顯示(不寫文案)”的單一般都是5元,但每次價格不一樣。
對於飯圈“養號”“水軍”刷分控評及呈現出的組織特徵,豆瓣方面承認存在該類現象,但表示“刷不動分。”
“最近,大家十分關注網絡水軍的現象,並且質疑豆瓣評分在水軍的瘋狂攻擊下是否仍然具有公信力,是否仍然能代表絕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水軍確實是刷不動豆瓣電影評分的。”一豆瓣評分系統負責人說。
豆瓣方面表示,“水軍”行為雖然在不斷變化發展,豆瓣的“反水軍、反作弊”措施也在不斷進化之中。概而言之,在豆瓣大數據面前,水軍的群體行為特徵很容易被算法發現,數據的異常波動很容易被識別和定位;豆瓣評分的正常用戶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足夠大到在統計意義上屏蔽水軍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豆瓣的“大眾評分”機制之外,國內目前另一個主要影視評分體系-貓眼評分則主要基於觀眾“購票評分”得出。
貓眼方面向記者表示,用戶在完成“購票+出票+觀影”後,其對影片的評分才可計入有效評分,因此這一評分在盡量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主流電影觀眾對其所觀看電影的真實評價。除此之外,對於影視綜評價體系中的“貓眼想看”和“貓眼評分”,貓眼還建立了AI反作弊系統,一是在賬號註冊環節杜絕批量註冊小號、消滅團伙刷分隱患,還通過7×24小時實時+離線數據追踪多重打擊作弊評分,此外貓眼建立了用戶誠信等級,會針對用戶歷史行為對惡意評分進行識別與剔除。“貓眼已經累計打擊4千萬條無效評分,我們尊重創作者的付出和觀影觀眾評分權利。”貓眼方面表示。
對於這場與“水軍”群體長期的“貓鼠遊戲”,在長期和黑灰產的對抗中,豆瓣工程師也明顯感覺到兩者的對抗規模提升了一個量級。從前,黑灰產的入侵方式是“幾人小團隊,通過小規模採購平台賬號,人工手動操作”。但現在黑灰產可以做到一個幾人小團隊同時操作幾千、上萬賬號,直接將攻擊密度上升了一個量級。
豆瓣方面承擔與黑灰產戰鬥工作的特殊安全部門叫“Spamer”(掃雷)組。
他們發現,“水軍”群體所在的黑灰產鏈條上有兩個主要角色:卡商、發卡平台。卡商負責弄到大量的手機號(平台大都需要實名制,必須要有大量手機號)。他們獲取手機號的來源很多,如境外卡和花錢租用下沉用戶身份證批量辦卡,但更多的是卡商通過成立虛假公司向運營商批量申請集團號。發卡平台則會批量採買手機號,註冊各大APP賬號,並通過群控技術“養號”。
另一種批量獲取賬號的方式是盜號。盜號的方法確實逐年升級,但對於互聯網整個行業層面破壞性最大無外乎“撞庫”和“DNS劫持”兩種更高級的技術入侵形式。
“可以說黑灰產和平台的對抗,已經從具體騙術上的博弈,變成了大數據、技術層面的攻防戰了。”豆瓣方面表示。
影評體系該如何健康發展?
“7分以下我就覺得質量一般,有幾個想看的擺在一起肯定會選擇評分高的。”豆瓣用戶何靜(化名)說。她認為,雖然有“水軍”出沒,但就算刷分控評對作品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另一位資深電影愛好者則告訴記者,時常看影視作品的用戶對於評分不是很看重,他們對於作品好壞的參考因素有很多,但對於不經常看影視作品的人來說,往往會直接將這種數字化的東西當做作品好壞的重要評價。
記者隨機採訪三位影視愛好者和三位較少觀看影視作品的網友後發現,評分對較少觀看影視作品的網友的影響明顯大於影視愛好者。
高評分往往會帶來現實利益。
2019年發表在核心期刊《電影藝術》上的論文《電影在線評分對票房的影響實證研究》研究發現,電影上映初期,受到早期各平台評論“初始錨定”效應的影響,為電影評分定下基調,提升了影片曝光率,吸引受眾甚至影響觀影決策,票房有望“井噴”式增長;隨著觀影人次的增加和觀影群體的多樣化,電影評分和評論會呈現多元化評價,尤其是較極端、負面的評價和評分會出現,稀釋之前的“正向引導”,從而導致關注度越高、網上評分卻被拉低的情況,票房上升趨勢也會減緩;電影上映一段時期後,評論在“狂歡”中趨於理性,群體評價會更加客觀,最終形成“正面”或“負面”的情感態度並逐步固化。
實際上,影視評分由來已久。20 世紀90年代美國的IMDb、Rotten Tomatoes(中文譯名“爛番茄”)及Metacritic三大老牌評分網站就已經基於各自的評分系統為觀影者服務。國內最早的兩大電影評分網站是豆瓣網和時光網,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兩個網站上聚集著數量可觀的電影愛好者,其打分在圈內外也被認為是相對專業。此後,貓眼、淘票票等在線購票平台出現,每一家平台都有電影評分。
在中國逐漸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之時,公正客觀的影評評分體係對於促進影視市場繁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於“飯圈”和“水軍”群體對於影視評分市場的侵蝕。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分析,當評分、流量等數據成為一個評價標準,尤其跟影片排片、明星報價掛鉤後,不正當的競爭就會出現。與豆瓣相關的“刷分控評”現像其實是不正當競爭的一個體現,該行為如果持續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監管層可以通過立法執法等措施予以打擊。
首都師範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學者凌燕發表的論文《當下國產電影輿論生態—以豆瓣評分事件為例》指出,評分簡單、直觀,在電影生產與消費上的確能夠發揮作用,但在電影作為藝術和文化的層面,則難以起到交流探討和客觀評價的作用。
根據文章觀點,許多市場機構的分析都指出,與購票平台的評論相比,豆瓣的評分分差更大,與票房的聯繫遠不如前者緊密,更多的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文化姿態。很多網友參與評分或是發表微影評只是為了表達,不求對文本及其創作者產生影響,更注重在表達過程中所獲得的參與社會、控製文本的想像性權力和想像性滿足。
劉海波也認為,豆瓣網最早的用戶定位有一定門檻,用戶群體的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較高,曾經比較長的時間內,人們把豆瓣看成一個相對專業的評分網站,尤其在電影方面,專業性強的話“大眾性”就弱。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往往想表現得有個性,表現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因此有些豆瓣上的打分也帶有極強的“表演性”,裡邊就會容納許多非理性的評分和評語。
“對於一個作品的好壞,豆瓣評分並非是完美的,只是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對於院線的發行方、作品的生產方,應該要綜合採信多個評分平台,才能對一個作品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他就此建議。
前述論文《電影在線評分對票房的影響實證研究》針對國內主要電影資訊和社交平台的在線評分、評價人次、票房等數據及相關性展開了實證分析,並提出有效的票房回歸預測模型。
文章就建議,為了推進國內電影業的發展,可優化網絡評分算法。可設計引導式圖形人機交互界面,從而獲取更細緻的參數評分;採用更加智能的方法(機器學習、深度網絡等),對用戶訪問行為進行記錄和分析,對其評分進行權重計算;用系統實時監測網絡評價的異常行為,同時採用防刷票、防數據造假、機器人評論等辦法保證公平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