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談中國企業全球化:是必然之路不過TikTok的成功不容易複製
在MEET2021 智能未來大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對2020年的AI科技圈技術發展進行了思考總結和展望。據悉創新工場過去4年在AI領域一共出了6家AI獨角獸,李開復表示“未來4年的目標,是出3家AI獨角獸公司。”
談及中國企業全球化是否還重要時,李開復強調,全球化是必然之路,不過企業出海還是要謹慎,TikTok在歐美的成功不會那麼容易複製。
李開復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影響全球100位年度人物,也是AI新浪潮當中最成功的技術投資人,其創作的《AI·未來》一書是全球最暢銷的AI著作之一。
以下為MEET2021智能未來大會李開復部分觀點摘錄:
疫情帶來的最大影響
李開復表示,AI的核心是海量數據,而疫情帶來線上會議等工作形式產生了大量數據。數據產生之後,各行各業可以知道哪些重複性的工作能夠被AI取代。他還觀察到,由於社交距離的要求,餐廳、公寓和工廠等環境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機器人。
“所以我覺得新冠疫情是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可能是一年要等於三年這麼多。在美國情況也很相近。美國以前也沒有支付寶,也沒有美團,現在都開始有。所以我覺得對新冠疫情對全球來說,雖然是個災難,但是它會帶來數字化、IT化,帶來AI化。”
2020最令人興奮的技術創新
回顧2020年,最讓李開復感到振奮的新科技有兩項,分別是DeepMind公司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的“阿爾法折疊”(AlphaFold)方法和OpenAI的預訓練語言模型GPT-3。
李開復認為,對行業更具顛覆力量的是GPT-3。他介紹,GPT-3是用海量自然語言訓練出的預訓練模型,可以用來初始化很多新的領域,比如寫詩、做對話和寫小說等。
“這類預訓練的語言模型可能帶來的是——一次性訓練一個巨大的模型,然後快速地產生AI應用。”因為這項技術,搜索引擎、OCR(光學字符識別)和客服對話等領域都得到了提升。
李開復同時談到,類似GPT-3的預訓練模型也會帶來很多挑戰。
例如,訓練一個模型需要花費巨額資金、消耗大量的能量。“一般的創業公司該怎麼辦?教授該怎麼辦?巨頭會不會因此更加壟斷了?我們節能的未來又怎麼辦?”
此外,他表示,人工智能給社會或者經濟帶來的最大價值,並非來自這類黑科技。“今天AI技術步入成熟,可以被傳統公司擁抱。我們看到AI給傳統行業,無論是製造、健康、醫療、零售、金融和保險等等,都可以立竿見影地帶來巨大效果。”
怎麼看AI新經濟?
李開復認為,疫情推動了各行業的數據化,其實一個隱憂就是工作被數據化了,可以被外包或者AI取代。當我們有這麼多機器人的時候,它也會取代很多藍領的工作,白領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後台的工作,BPO的工作,在做文件處理的,或者是做客服的,這些工作都會被挑戰。
怎麼樣能夠快速地讓社會認知,繁複的、無技巧的重複性的工作將會消失,然後如何重新訓練這一批人,幫助他們快找到新的方向,去做更有價值也更擅長的事情。”AI新經濟所帶來失業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李開復強調。
全球化還重要嗎?
李開復認為:“全球化是必然之路,很多美國至上的人就是說中國是沒有創新的,只有中國人用中國人的軟件,但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中國過去10年發生了巨大了改變,這句話在今天是完全錯誤。”
今天中國的創新至少在IT、AI的領域是有機會彎道超車的。有一些地方美國更強,技術更深,但是我們的商業化做得更快。
所以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自然也必然會走向全球。
我們怎麼樣走向全球呢?
李開復強調:“這裡我還要比較務實的說一下,其實很多國家的使用習慣和語言文化是有巨大差別的。如果今天要把中國所有好的產品都推到歐美這其實不現實,因為歐美的使用習慣已經固化了。他們用的那一套無論是To C還是To B都很難去改變,但是我覺得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從東南亞到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中東、非洲、南美這些國家他們的用戶其實更像我們的年輕用戶。而且,他們使用美國產品的習慣還沒有固化。而且美國公司不太重視這些市場,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我們認為未來都會起來的。”
“我覺得走向80億不現實,但是走向60億是可以的,應該是世界GDP的1/4,人口的3/4,這是剛才講的這些國家我們的使用習慣是符合的,出海會是非常重要的。軟件出口、技術出口,人工智能出口,這些我覺得是一定會發生的。”
不過李開復也強調,中國企業出海要謹慎, TikTok在歐美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