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geReporter:為監測養魚場而設計的水下機器人
雖然海洋養魚場確實有助於減輕野生魚群的壓力,但它們本身也有對生態環境不利的缺點。一種新的水下機器人正在被設計用來解決這種情況,通過自主檢查魚類和圍欄。海洋水產養殖作業的潛在問題包括:非本地魚類可能會逃逸,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養殖的魚類可能會將病毒或細菌感染傳播給野生魚類;養殖場可能會產生高濃度的魚類排泄物,污染周圍環境。
為了防止這類問題,許多作業利用人類潛水員定期檢查漁網是否有洞,並檢查魚類是否有疾病跡象。水質傳感器也可能被安裝在魚圈內。
但不幸的是,潛水員的存在會讓魚兒感到不安和壓力,潛水員進行檢查也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此外,由於傳感器通常只安裝在圍欄的一個部分,它們可能無法提供圍欄其他區域水質的準確圖像。這就是CageReporter機器人的用意所在。
目前,挪威SINTEF研究所的一個團隊正在開發CageReporter機器人,它被設計成可以自主地在魚圈周圍工作,使用專有的水下定位系統跟踪它的位置。它還配備了一個3D計算機視覺系統,用來檢查網具和魚本身的狀況。此外,機器人還利用基於人工智能的算法來觀察魚類的行為,調整它的動作,以盡可能少地干擾它們。
當檢查時,CageReporter使用機載傳感器測量水的溫度、氧氣水平和光照水平–後者的下降可能表明存在高濃度的懸浮廢物顆粒。如果檢測到漁網、魚類或水質有任何問題,機器人就會通過超聲波脈衝將其位置傳送到水面的基站。
目前一個原型已經在位於挪威城市特隆赫姆沿海的兩個水產養殖設施成功進行了實地測試。
“像這樣的工具可以收集有用的數據,使其比我們人類所能收集的數據更加精確和客觀,”項目負責人Eleni Kelasidi說。“因此,這項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和重要的信息,例如,魚類的健康和水質的實時信息……在未來,我們甚至可能會考慮完全無人的水產養殖設施。”
另一個挪威團隊正在開發一種不同的養魚場監測機器人,它通過像海龜一樣的游動來使魚兒安心。